国产电车真创新?竟是“玩剩的”!减配忽悠,车主破防!

今天这事儿,有点儿意思。

咱们今天不绕弯子,就说点儿实在的,关于咱们买车这档子事儿。

你们说,现在买车,图啥?

图个方便?

图个面子?

还是图点儿,开出去,别人多看两眼的,那点儿小小的得意?

我跟你们说,心里都有那么点儿意思,这很正常。

可要是有一天,你发现,你费老大劲儿,掏了大价钱,买来的“面子”,其实是别人“玩儿剩下的”,甚至是别人“不要的”,你啥感受?

是不是觉得,那滋味儿,比吃了一嘴沙子还难受?

没错,今天咱们就得掰扯掰扯这事儿,而且,这事儿,还真就跟咱们国产新能源车,特别是最近风头正盛的几款,有点儿关系。

你们懂的,就是那几款,动不动就“打破界限”、“重新定义”、“引领未来”,把一堆高大上的技术词汇,像是“固态电池”、“激光雷达”、“AI大模型”之类的,一股脑儿塞给你,让你觉得,这车,简直就是从未来开过来的!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最近,我收到不少留言,还有些朋友私下跟我聊,说自己买的某款国产高端新能源车,开没多久,就觉得,这车,有点儿“不对劲”。

具体是哪里不对劲呢?

别急,我这就给您细细说来。

你们还记得前阵子,网上铺天盖地的关于某个国外品牌,他们家新车发布的“黑科技”吗?

什么“全息投影”、“意念控制”、“自动变形”之类的,听着就跟电影似的。

当时,咱们国内的车企,也是一片“惊叹”,纷纷表示,“学到了”、“要努力”、“要赶超”。

可谁能想到,“学到了”,居然是这么个“学法”?

我听到的一个说法是,咱们国内一些高端新能源车,为了追求所谓的“科技感”和“前沿性”,在一些核心技术的应用上,可能走了“捷径”。

啥意思呢?

就是说,他们可能并没有从最基础的原理上去突破,而是直接拿来了一些,别人已经尝试过,但可能因为这样那样原因,“暂时”放弃,或者“暂时”未流行的技术,然后,再包装一下,以“创新”的名义,卖给我们。

你们想想,这画面是不是有点儿似曾相识?

就像是,别人家吃腻了山珍海味,开始追求粗茶淡饭,而咱们这边,拼尽全力,把别人家的“剩菜”,稍微加工一下,就说是“招牌大菜”!

这“降维打击”,玩儿得,可真够溜的!

国产电车真创新?竟是“玩剩的”!减配忽悠,车主破防!-有驾

我有个朋友,他是个技术狂人,对汽车技术特别较真。

他跟我说,他最近看了一款国产高端新能源车的技术参数,发现,里面一些所谓的“独家技术”,其实在国外一些老牌车企的专利库里,都能找到原型,而且,人家那技术,可能已经是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的“试水”阶段了。

只不过,当年因为成本、良率,或者其他更深层的原因,没有大规模推广。

这就好比,你辛辛苦苦研究了一个“万能钥匙”,结果发现,人家早就把这锁换了,或者,这把“万能钥匙”,根本就开不了新时代的锁。

可你偏偏就拿着这把“万能钥匙”,到处炫耀,说自己“发明了开锁的终极秘诀”!

这,是不是有点儿…

滑稽?

当然,我明白,很多朋友会说,“咱们国产车,进步神速,怎么可能呢?”

我理解您的心情,毕竟,咱们支持国货,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但是,咱们也得看清楚,这进步,是实实在在的进步,还是“表面功夫”?

我最近又收到一些反映,是关于车辆的“减配”问题的。

你们懂的,就是说,当初宣传的时候,各种高大上,什么“航空级铝材”、“超跑同款座椅”、“隐藏式门把手”…

结果,等你提了车,发现,这“航空级铝材”,其实是“普通铝材”;那“超跑同款座椅”,坐上去,感觉跟自家沙发差不多;至于那“隐藏式门把手”,有时候,还得费点儿劲才能摁出来,生怕给它弄坏了。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车企,为了“节省成本”,或者,为了“统一平台”,开始玩儿起了“套娃”模式。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一款车型的底盘,可以衍生出轿车、SUV、MPV;一款发动机,可以装在三款不同的车上,而且,只是稍微调校一下,就说是“全新动力”。

你们想想,这就像是,一家餐馆,菜单上写着“招牌红烧肉”、“秘制糖醋里脊”、“家常小炒肉”,结果,你点完菜,服务员告诉你:“不好意思,我们今天只有一种猪肉,就是‘家常小炒肉’的那个,其他的,都是用这个猪肉,稍微加点儿酱油,或者醋,就端上去了。”

这感觉,是不是瞬间就“破防”了?

国产电车真创新?竟是“玩剩的”!减配忽悠,车主破防!-有驾

我有个朋友,他买了一款国产高端SUV,当时就是看中了它宣传的那个“全景天幕”,说是能看到满天繁星,晚上开车,浪漫得不行。

结果,提了车,才发现,那个“全景天幕”,其实是个“固定式全景天窗”,而且,隔热效果差得要命,夏天开出去,车里简直就是个“桑拿房”。

他当时就跟我说:“我花了大价钱,买了个‘寂寞’!”

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减配”和“套娃”,还有一些“看不懂”的东西,同样让人头疼。

比如,现在新能源车,都强调“智能化”、“网联化”,宣传什么“AI大模型”、“语音交互”、“自动驾驶”。

听着是挺牛的,但实际用起来,又是另一番景象。

你对着车说:“我想去最近的咖啡馆。”

结果,它给你导航到了一个加油站。

你让它播放一首“轻柔的音乐”,它给你放了一首“摇滚乐”。

你想要它“自动泊车”,它却告诉你,“前方道路拥堵,无法执行。”

这“AI大模型”,到底是“大模型”,还是“大忽悠”?

这“语音交互”,到底是“交互”,还是“鸡同鸭讲”?

这“自动驾驶”,到底是“自动”,还是“需要你时刻盯着,比你自己开车还累”?

我有个粉丝,他买了一款号称“最聪明”的新能源车,说是搭载了顶级的“AI大模型”。

结果,他每次开车,都要跟车里的“智能助手”斗智斗勇。

有一次,他想让助手打开车窗,助手却误操作,把空调开到了最大,然后,他哆哆嗦嗦地跟助手说:“我冷,我冷!”

助手却一本正经地回答:“收到,为您播放《冰雪奇缘》主题曲。”

听得他,当时就想把这车给“退货”!

国产电车真创新?竟是“玩剩的”!减配忽悠,车主破防!-有驾

还有那个所谓的“车联网生态”,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今天,你用这个APP,明天,它又让你换成另一个APP;今天,这个功能还能用,明天,它又说,“抱歉,该功能已下线,请升级到最新版本。”

感觉就像是,你花了大价钱,买了个“半成品”,然后,还得配合着车企的“开发进度”,一起“成长”。

咱们作为消费者,真心希望看到咱们国产车企,能够做出真正优秀、真正有竞争力、真正对得起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的产品。

我们愿意支持国货,我们愿意为“中国制造”的崛起而自豪。

但是,这种支持,不应该是“盲目”的。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车企能够真正地把技术研发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精力都花在“营销”和“概念”上。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车企能够真正地尊重消费者,而不是把消费者当成“小白鼠”,用各种“套路”和“减配”来敷衍我们。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总觉得,一个真正伟大的品牌,它不是靠“概念”和“口号”堆砌起来的,而是靠扎扎实实的技术、精益求精的品质、以及对消费者发自内心的尊重,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

那些所谓的“颠覆”、“重塑”、“引领”,最终,都要落到实处。

你的车,开起来到底怎么样?

你的技术,到底有多先进?

你的服务,到底有多到位?

这些,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

今天,咱们聊了这么多,其实,也不是要“泼冷水”,而是希望,咱们国产车企,能够听听咱们老百姓的心声。

把心思,真正地放在“造好车”上,而不是“讲好故事”上。

这样,咱们才能真正地,在世界汽车舞台上,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这事儿,您觉得呢?

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不妨跟我老铁们,一起聊聊,给点儿建议,也让咱们用车社,听听您的声音。

这,才是咱们玩儿车,最实在的乐趣,不是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