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旗下欧拉5来了,搭配激光雷达,支持城市高速NOA,这次能成吗?

最近刷车圈新闻,总被一条消息戳中——2025年9月25日,长城旗下欧拉品牌甩出:全新纯电SUV欧拉5正式发布!这车刚亮相就挂着俩"显眼包"标签:配备激光雷达(选装配置),还喊话"城市/高速NOA都能打"。要知道,现在新能源市场卷得跟麻花似的,特斯拉FSD、华为ADS、小鹏XNGP都在抢高阶智驾的蛋糕,欧拉5这时候带着激光雷达杀进来,是硬刚还是虚张声势?

咱今天就来扒扒这事儿。

长城旗下欧拉5来了,搭配激光雷达,支持城市高速NOA,这次能成吗?-有驾

欧拉5为啥偏要"顶配"激光雷达?

是跟风还是真有料?

这事儿还得从2024年夏天说起。那会儿懂车帝搞了场大测试,把市面上三四十款热门车型拉出来,模拟各高危场景,测智能驾驶到底行不行。结果出来,整个车圈都炸了——2024年7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近40款车在15个场景测试中,平均通过率只有。

扎心的是,没有一辆车能完美通过所有项目。这还不算完,在"消失的前车"这个高速场景里,36款车只有5款成功避险,通过率仅,超过的车撞上了静止的事故车。

这组数据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原来那些天天喊着"智驾黑科技"的车企,真到了关键时刻,系统该歇菜还是歇菜。城市路况更不用说了,转盘汇入、儿童横穿马路、故障车躲避,这些场景的综合通过率连都不到。

用户花了十几二十万买车,结果智驾功能只能算是"看着挺好,用着拉胯",这不就是花钱买罪受吗?

欧拉5选在这个时候亮相,工信部申报信息里明明白白写着:激光雷达,选装配置。注意,不是全系标配,但给了用户选择权。这招看似保守,实际精明着呢。想要高阶智驾的用户可以加钱上激光雷达,预算紧的也能买基础版,各取所需。

毕竟现在消费者精明得很,谁还信那套"买了就是赚了"的鬼话?车企敢不敢把真东西拿出来,市场会用真金白银投票。

说到激光雷达,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

简单讲,它就像给车装了一双"透视眼"。传统摄像头靠光线识别物体,碰上大雾天、暴雨天,或者夜里路灯昏暗的环境,基本就半瞎了。毫米波雷达倒是不怕天气,但只能测距离,分不清前面是人是狗还是纸箱子。

激光雷达牛就牛在,它发射红外激光扫描周围环境,通过回波时间和强度,能精确构建出三维立体图像。200米外有个矿泉水瓶,它都能告诉你是躺着还是立着。

以前激光雷达是豪华车专属,蔚来ET5、阿维塔12这些三四十万的车才舍得装。现在成本降下来了,欧拉5作为一款预计定位在15-20万区间的紧凑级SUV,把激光雷达作为选装提供,这步棋走得挺聪明。用户想要更强的智驾能力,多花几千块选装激光雷达,性价比立马就上来了。

不想要的也不强迫,基础配置该有的安全功能一样不少。这才是真正尊重消费者的做法,不是吗?

往深了说,欧拉5这次动作背后,其实反映出整个新能源市场的焦虑。2024年那场懂车帝测试,把很多车企的遮羞布给扯下来了。原来大家嘴上喊得震天响的"高阶智驾",真到了复杂路况,该怂还是怂。

用户不傻,你宣传说城市NOA多厉害,结果连个转盘都转不明白,下次谁还信你?欧拉5选择把激光雷达这张牌亮出来,就是要告诉市场:咱们不玩虚的,要玩就玩真的。至于能不能玩得转,后面咱们接着看。

长城旗下欧拉5来了,搭配激光雷达,支持城市高速NOA,这次能成吗?-有驾

激光雷达+NOA,欧拉5这波是"堆料"还是"技术流"?

先给不懂智驾的朋友科普一下,NOA是啥玩意儿。全称叫"导航辅助驾驶",说白了就是你设定好目的地,车能按照导航自己开。高速NOA相对简单,车道固定,主要就是加减速、变道、上下匝道;城市NOA就复杂多了,得应付红绿灯、行人、电动车、路口掉头,甚至还有窜出来的外卖小哥。

这就像考驾照,科目三和科目二难度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没有激光雷达的车跑城市NOA,基本就是"近视眼开车"。摄像头能看个大概轮廓,但碰到逆光、阴影、雨雪天气,识别准确率直线下降。去年懂车帝那场测试里,好几款主打智驾的车,在"夜间施工区避障"这个场景全军覆没,原因就是纯视觉方案在暗光环境下歇菜了。

你说这要是在实际道路上,后果得多严重?

欧拉5可选装的这颗激光雷达,型号是禾赛AT128。查了下官方数据,这货可不简单:128线扫描,每秒能发出万个激光点,探测距离200米(反射率下),角分辨率达到0.1° (H) x 0.2° (V)。这些参数翻译成人话就是——扫描密度够高、看得够远、分辨率够细。

早高峰堵车的时候,旁边窜出来个加塞的电动车,激光雷达能在几十毫秒内识别出来,提前减速避让。晚上光线暗,斑马线上蹲着只流浪猫,摄像头可能看不清,但激光雷达照样能探测到,避免撞上去。

有人要问了:激光雷达这么好,为啥不是每辆车都装?

答案很简单——贵。两三年前,一颗车规级激光雷达动辄上万块,主机厂装不起,用户更买不起。但现在情况变了,禾赛AT128的成本从2023年的8000块降到2024年的4000块左右,几乎腰斩。

这背后是国产激光雷达厂商的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欧拉背靠长城这棵大树,供应链议价能力强,把激光雷达作为选装配置,加价幅度控制得住,用户接受度自然就高。

不过话说回来,光有激光雷达还不够,关键得看软件算法行不行。硬件只是眼睛,算法才是大脑。长城汽车在蓝山、高山这些30万级车型上,已经搭载了自研的Coffee Pilot Ultra智驾系统,能跑城市NOA,而且不依赖高精地图,走到哪儿扫到哪儿。

如果欧拉5能把这套系统下放过来,配合禾赛AT128的硬件能力,理论上智驾水平不会太差。

但理论归理论,实际表现还得看落地。欧拉官方说今年年内会开放城市NOA内测,覆盖100个城市的复杂路况。这话听着挺提气,能不能兑现还得拭目以待。毕竟车圈最不缺的就是"PPT造车",发布会上吹得天花乱坠,到了用户手里就各翻车。

欧拉5要是真能把激光雷达和智驾算法配合好,让城市NOA的可用性达到以上,那确实算是给15-20万这个价位段的纯电SUV立了个新标杆。要是光有硬件没有软件支撑,那就是典型的"堆料党",中看不中用。

再说个有意思的现象。2024年那场懂车帝测试之后,特斯拉CEO马斯克转发了测试视频,还特意强调"特斯拉在没有本地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在中国取得了最高成绩"。这话一出,国产车企集体沉默。

为啥?

因为数据打脸了。人家特斯拉用纯视觉方案,在高速场景的通过率都比一堆堆满激光雷达的国产车高。

这说明啥?

说明硬件只是基础,算法和数据积累才是核心竞争力。欧拉5现在祭出激光雷达这张牌,能不能把软件这块短板补上,决定了这车的市场生死。

长城旗下欧拉5来了,搭配激光雷达,支持城市高速NOA,这次能成吗?-有驾

欧拉5硬上激光雷达,背后是卷疯了的智驾赛道?

往大了说,欧拉5这次动作,根本不是单纯的产品升级,而是整个新能源车企的"生存战"。2024年以前,大家比的是续航、空间、外观,谁的CLTC续航能标800公里,谁就有话语权。但现在风向变了,用户越来越看重"开起来省不省心"。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搭载中高阶辅助驾驶功能(也就是高速NOA和城区NOA)的车辆,占所有智能汽车销量的比重,已经从2024年底的飙升到。

短短半年时间,涨了个百分点,这速度比当年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还猛。

但销量上涨的同时,投诉也跟着来了。用户反馈里,"智驾不好用"的抱怨占了三成。这就尴尬了,车企铺天盖地宣传智驾黑科技,结果到了用户手里,要么是功能残缺,要么是体验拉胯。

宣传说能自动变道超车,结果前面一辆慢车,系统愣是不敢动;宣传说能识别红绿灯,结果路口红灯看成绿灯,差点闯了过去。用户想要的是"说到做到的智能",不是"宣传PPT上的智能"。供需错配,逼着车企不得不拿出真东西。

层面也在推波助澜。2025年2月25日,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与技术指南》,明确鼓励L2+级智驾系统的普及和应用。虽然没有强制要求装激光雷达,但指南里提到,车企要对智驾系统开展充分的测试验证,确保控制策略合理,系统边界明确。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敢卖智驾,就得保证用户安全,出了事儿企业得担责。这一下,那些光靠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糊弄事儿的车企,心里就得打鼓了。

技术成熟度也到了临界点。激光雷达从"实验室玩具"变成"量产标配",成本降了一半不止,算法也迭代到能处理以上的城市场景。国产激光雷达厂商禾赛、速腾聚创、图达通,这两年在技术上追得飞快。

禾赛AT128这产品,2021年发布的时候还是"黑科技",2025年已经能装进15-20万的车里当选装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给了车企"堆料"的底气,也给了用户"尝鲜"的机会。

欧拉5选在这个节点入场,既踩准了用户需求,也卡在了技术和的"窗口期"。但说实话,这不是欧拉"主动硬刚",而是整个行业在逼它。你看比亚迪2025年2月发布了"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王传福放话说未来2-3年高阶智驾会像安全带一样成为标配。

小鹏汽车把XNGP全场景智驾下放到15万的MONA M03 Max版。长安、吉利、广汽埃安,一个比一个卷。你要是不跟上,用户就用脚投票去买别家了。

狠的是,现在连智驾都开始"免费"了。比亚迪、小鹏这些车企,把基础版智驾功能全系标配,高阶版要么免费开放一段时间,要么只收几千块订阅费。这招看着是让利用户,实际上是在打价格战的另一个维度。

以前大家拼续航、拼空间,现在拼智驾、拼体验。欧拉5把激光雷达作为选装,既保住了基础车型的价格竞争力,又给了想要高阶智驾的用户一个选择,这招"两头堵"玩得还算明白。

但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力。欧拉5能不能在这场智驾大战中站稳脚跟,取决于三个问题:第一,激光雷达版的加价幅度能不能控制在用户接受范围内;第二,城市NOA的可用性和稳定性能不能达到用户预期;第三,OTA升级的频率和质量能不能跟上技术迭代速度。

这三关过不了,再好的硬件也是白搭。

长城旗下欧拉5来了,搭配激光雷达,支持城市高速NOA,这次能成吗?-有驾

网友吵翻了!

这激光雷达到底是"刚需"还是"智商税"?

欧拉5发布之后,网上的讨论那叫一个热闹。支持的说这是"智驾平权",终于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高端车才有的配置;反对的说这是"伪需求",激光雷达很快就会被纯视觉方案淘汰,现在装就是交智商税。

咱们挑几个典型问题聊聊。

第一个问题:花钱选装激光雷达,到底值不值?

这得看你怎么用车。如果你平时主要跑高速,路况简单,车道固定,那纯视觉方案够用了,没必要多花钱装激光雷达。但如果你常在市区开车,早晚高峰堵得一塌糊涂,各电动车、行人、外卖小哥满街窜,这时候激光雷达的价值就出来了。

它能在复杂场景下提供更精准的感知,让城市NOA的可用性从提升到,这个体验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再说个实际例子。2024年夏天北京暴雨,有车主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他那辆主打纯视觉方案的智驾车,在大雨天"失明"了,摄像头完全看不清路况,智驾系统强制退出,只能靠人工驾驶。而另一位装了激光雷达的车主,在同样的暴雨天气里,智驾系统依然能正常工作,虽然偶尔有点犹豫,但至少能用。

这就是硬件冗余带来的好处——关键时刻能保命。

第二个问题:激光雷达会不会很快过时?

这个问题争议最大。特斯拉CEO马斯克一直鼓吹纯视觉方案,认为激光雷达是"拐杖",真正的智驾应该像人类一样只靠眼睛(摄像头)。这话听着有道理,但现实是,特斯拉FSD在美国跑了好几年,到了中国还是水土不服,2025年2月在北京测试时出现了27次交通违规行为。

人类确实只靠眼睛开车,但人类有几十年的驾驶经验积累,AI算法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

从技术趋势看,纯视觉方案和激光雷达方案会长期并存。纯视觉的优势是成本低、数据采集容易,但缺点是对算法要求极高,需要海量数据训练,而且在极端天气下表现不稳定。激光雷达的优势是感知精准、可靠性高,缺点是成本高、数据处理复杂。

短期内,激光雷达不会过时,反而会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或选配。等到哪天AI算法真的能媲美人类驾驶员了,纯视觉方案才可能全面取代激光雷达,但那至少还得五到十年。

第三个问题:欧拉5的激光雷达会不会只是宣传噱头?

这个要等实车落地才能验证。欧拉官方说年内会开放城市NOA内测,覆盖100个城市的复杂路况。如果真能做到,那就是真本事;如果只是装了个激光雷达,软件算法跟不上,那就是典型的"光有硬件没有软件",纯属摆设。

车圈最不缺的就是"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的案例。某新势力车企2022年发布新车时,宣称搭载激光雷达,支持城市NOA,结果两年过去了,功能还在"内测中"。用户花了大几十万买车,激光雷达在车顶上装着,就是用不了,这不是耍流氓吗?

欧拉5要避免重蹈覆辙,就得在软件开发上下真功夫,别光顾着硬件堆料。

还有人担心,激光雷达装在车顶上,会不会影响美观、增加风阻、容易损坏?

这倒不用太担心。现在激光雷达已经发展到第四代芯片架构,体积比初代产品缩小了,重量减轻,功耗降到8瓦。禾赛AT128的尺寸是136mm x 114mm x 49mm,差不多一本新华字典那么大,装在车顶上并不显眼。

至于耐用性,车规级激光雷达要通过盐雾测试、碎石冲击、温循振动等一系列极端环境测试,耐用度不比车灯差。当然,要是运气不好撞到了,维修成本肯定不低,这是得认的。

说到底,激光雷达是不是"刚需",取决于你对智驾的期望值。如果你只是想体验一下"自动跟车""车道保持"这基础功能,那纯视觉方案足够了。但如果你想要真正能在城市复杂路况下解放双手双脚的智驾体验,那激光雷达就不是"智商税",而是"安全税"。

毕竟开车这事儿,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多花几千块买个心安,总比省钱出事故强。

长城旗下欧拉5来了,搭配激光雷达,支持城市高速NOA,这次能成吗?-有驾

结语:欧拉5的激光雷达,是起点还是终点?

欧拉5这次带着激光雷达杀进市场,与其说是"硬刚",不如说是给紧凑级纯电SUV立了个"智驾新标杆"。它告诉市场:智能驾驶不是高端车的专属,普通用户也能花合理的钱,买到更安全、更省心的开车体验。

至于这激光雷达能不能"打",等年底城市NOA实测数据出来,答案自然揭晓。但至少,欧拉迈出了关键一步:让用户看到,"好用的高阶智驾",没那么贵。

这一步走得稳不稳,决定了欧拉5在市场上的生死。

最后说一句:要是你最近在看纯电SUV,欧拉5这激光雷达选装,建议重点关注;要是已经买了其他车也别慌,明年这时候,带激光雷达的"平替"估计能挤满4S店。毕竟在这个"卷无止境"的新能源市场里,今天的黑科技,明天就可能成为白菜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