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蹊跷,明明都道男人至死怀揣赤子之心,可真熬到行将就木的岁数,这股子少年意气,咋就陡然贵胄了起来呢?
网上冲浪时瞥见个段子,说男人各阶段的“魂牵梦萦之车”。二十岁心系思域Type R,Supra,迷恋风驰电掣的快感;三十岁盘算着保时捷911,大G,里子面子都要兼顾;四十岁往后,直接兰博基尼,Cybertruck,要的就是那股“老子高兴就好”的狷狂不羁。
初看忍俊不禁,细琢磨,这背后潜藏的,可不单单是对铁甲坐骑的渴慕,更像是一种对流逝韶华的怅惘,对被生活打磨圆滑的反叛。
问题来了,为啥“少年感”跟车,尤其是金玉其外的豪车,就这般水乳交融了?
一种论调是,这乃社会规训的结晶。自呱呱坠地,我们便被教诲要寒窗苦读,谋个好差事,置业安家,传宗接代,走一条看似“四平八稳”的康庄大道。车,尤以豪车为甚,隐隐成了功成的徽章,是阶段性“凯旋”的犒赏。年少时囊中羞涩,待到中年,略有薄产,自然想把当年未竟的“夙愿”补上,佐证自己“宝刀未老”。
另一种声音则谓,这是男性社会心理的一种投射。在传统语境下,男性往往被委以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重担。年轻时为稻粱谋,中年后功成名就,更渴望挣脱樊笼,追逐自由和个性。而那些充盈着力量感、速度感的豪车,恰好抚慰了这般心理诉求,让他们觉得重新执掌了人生的缰绳。
还有一种,更近乎于骨感的解读。当一个男人开始对“少年感”格外倾注的时候,或许正是他觉察到自己正遗落某些珍馐。譬如,蓬勃的朝气,健硕的体魄,甚或是于家庭中的话语权。豪车,成了他们抵抗韶华易逝,标榜自己“尚有余热”的一种手段。
当然,亦有人认为,这纯粹是出于个人癖好,与年龄无关宏旨。嗜车如命就是嗜车如命,家底殷实就买呗,没必要庸人自扰。
可倘若深究,这简单的“喜欢”,当真能将社会因素置之度外吗?
试想一下,倘若社会对男性的评判标尺不是那么单一,倘若功成名就不仅仅意味着堆金积玉,倘若中年男人不必背负那么多的焦灼和压力,他们还会这般执迷于用豪车来彰显自我吗?
仅从汽车工业的角度端详,厂家自然乐见其成这种消费风尚,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标榜“运动”、“激情”、“个性”的车型,精准收割中年男人的钱袋子。
可当我们把视线从这些流光溢彩的汽车广告上移开,映入眼帘的却是无数为了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而疲于奔命的中年男人。他们或许也曾憧憬着驾驭跑车去兜风,但在现实面前,他们不得不择取更实用、更经济的车型,甚或放弃了拥有私家车的念头。
一个残酷的真相是,并非所有男人都能“至死仍少年”,而那些能葆有“少年感”的男人,往往也攥握着更多的资源和选择权。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这种现象归咎于个人抉择时,是否忽略了社会分配不均,阶层板结等更深邃的根源?
是以,那些在短视频里驾着豪车、高呼“男人至死是少年”的中年男人,或许真的只是在享受生活,但他们的背影,也映射出我们这个社会对于男性价值的片面评价体系,以及中年群体普遍弥漫的焦虑感。
与其说他们开的是车,毋宁说他们开的是一种“成功”的镜花水月,一种对青葱岁月的凭吊,以及对世俗的妥协。
而真正的“少年感”,或许不是用金钱垒砌出来的,而是面对生活的诘难,依然守住一颗求知、无畏、豁达的心。这跟开什么车,着实干系不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