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一过,我就听同事在群里嚷嚷:零跑这销量,真是飞起来了!5.71万辆,月同比增长超88%,这记录确实惊人(样本有限,体感偏乐观)。真要说,这速度在新势力里算是跑得快的了。
前几天和老友聊车,他说:零跑那个B10,看起来像是给年轻人量身定做的紧凑SUV,挺实用。我心想,的确,B10主打全球化,首款全球车型,2025年4月份才上市,反应这么快,挺厉害的。相比起来,同级的某合资品牌紧凑SUV,选择多、价格差距不大,但在新能源领域普及率显然没有零跑这般激进,这差别不止是产品问题,销售渠道和用户心理也得算一笔。
说到销售渠道,我想起上个月在杭州的一家4S店遇到的年轻销售小哥。他神色笃定地跟我说:咱们从斯泰兰蒂斯引进资源后,海外市场那块儿布局快了很多,1700家销售服务网点,不少是通过合资伙伴带来的,能不能把车卖出去,网络是关键。这话说得没错。谁不需要个合作伙伴撑腰?这就跟你装修房子,你找个靠谱的施工队和设计师,流程才顺畅。汽车研发和制造也差不多,供应链链条得一环扣一环,不然就像做饭材料断货,锅拿出来也炒不成菜。
顺带一提,零跑计划2026年三季度启动西班牙工厂生产。这对抗欧盟30%的电动车进口关税来说,是招数之中很聪明的一招。毕竟,运费和关税一加,成本蹭蹭往上涨。要说这表面是经济策略,实际上也是一场时间的赛跑——两年从规划到本地投产,你能快点抢占市场,就是在别家前头抢了饭碗。但说实话,这地球另一端设厂,技术转移和供应链调适这事儿,我没细想过,估计是个复杂得让人头疼的靠谱活。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去年曾拍过零跑某款车型在国内小镇的充电桩旁,那时候它销量才第三名,半死不活的感觉。转念一想,几乎半年销量增长136%,谁能想到?不过说实在,别以为新势力第一就意味着零跑毫无短板。领头羊的位置有点夸大了,理想和蔚来那种变量,销售稳是硬道理,零跑的交付数字,背后也有市场打折促销策略和区域优势的因素。要不然,欧洲那边估计没那么容易打开局面。
电动车供应链呢,要用打地基盖房来形容更贴切。研发是设计蓝图,供应链就像是买材质、找矿工、调运料的过程。时间得精确匹配,否则一拖延,整个生产线就跟没主人的农田一样,乱成一锅粥。零跑这边借助斯泰兰蒂斯这样的大型汽车集团,能借地头蛇的优势补上很多短板,比如本地采购和配件供应。
市场这块,我忍不住问你,大家真的愿意买一台国产品牌的电动车,跑到西班牙去,花上比国内贵不少的钱吗?尤其是新品牌,用户心理门槛高不高?这个问题先按下不表,毕竟消费观念和品牌认可度需要时间培养。
关于销量数字,真是个耐人寻味的游戏。零跑现在把今年全年销量目标上调到了58万到65万辆,前8个月完成了最低目标的56.7%。我算了下,剩下4个月得每个月卖8万多辆,这强度听上去有点悬,尤其销售淡季通常不太好做。倒是2024年那波净亏损率降了33%,四季度甚至实现了盈利,挺让人眼前一亮。半年度财报更是首次盈利,毛利率从前年1.1%一跃到14.1%,这变化来得太快了点,我怀疑有多少是因为成本优化和产品结构调整带来的附加效应。
跟别家的同级产品对比,你发现零跑不少车型价格亲民,一两万元差价不算啥,但差的在于长远的保值率和售后网络的成熟度。就像买个房子,地段和物业影响远远超过最初买价。这点,零跑还得努力。其实我也有点嫌麻烦,哪怕口碑再好,维修保养不方便也得打折扣。
说个市场和产品的矛盾,零跑准备在2026年推6到7款产品海外销售,是挺激进的,但这么多新产品密集上市,质量监控难度会增加。奔着下饺子模式推新,不是每家都能行,出问题就是闹心。你认同吗?这种节奏下,企业不仅得硬实力,还得硬核后台支撑。
提到硬实力,最近我和一位修理工师傅闲聊,他说:现在国产新能源车技术进步快,但真正难的是零部件供应链的稳定性,有时候价格砍下来,质量也缩水,耐用度跟不上,消费者有感就是坏口碑。这其实是汽车生产里一条很现实的痛点。不解决,想在全球打市场就难。
我刚才无意间看见朋友圈里有人说,零跑汽车之所以敢往海外吹风,背后可能是某些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的秘密支持(没细想过,纯猜测,体感重点)。可能这才给了它底气。
零跑这几年从销量走向全球化,像个极速列车,但沿途制造成本压力、市场文化差异、技术壁垒像隧道里的弯道,得小心驶得万年船。你觉得,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模式,能不能走到最后?抑或就是一场新式的跑步竞赛,谁先跑慢了就被淘汰?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有没有想过,未来真正拼的或许不是谁的销量更大,而是谁能把用户体验做得像家一样温暖,这才是最硬的竞争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