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通过微博罕见反思战略失误,明确表示因低估用户里程焦虑,错失增程式与插电混动技术发展的黄金期。这是广汽首次公开承认技术路线判断偏差,也标志着其将全面调整新能源战略,聚焦 “增程 / 插混 + 纯电” 双轨并行格局。
一、十年技术 “沉睡” 后觉醒:从误判到密集补位
冯兴亚在内部信中透露,广汽早在 2014 年就已完成增程式技术攻关,但因误判市场需求,未将其纳入主力发展路线。如今基于十年技术积累,广汽启动三大战略调整:
车型矩阵加速扩容
2025 年起密集推出增程 / 插混车型,首款车型昊铂 HL 增程版定于 8 月上市,核心亮点是 “1 度电行驶 12 公里” 的高效电驱技术,CLTC 工况下纯电续航可达 200 公里,综合续航超 1300 公里,直接对标理想 L7、问界 M5 等热门车型。
技术指标锚定行业前列
以 “12 公里 / 度电” 为核心目标优化能耗,同步推进高阶智驾双冗余设计(激光雷达 + Orin-X 芯片),计划 2026 年实现城市 NOA 功能全系标配,缩小与新势力的智能差距。
营销体系重构用户价值
引入 NPS(净推荐值)指标考核服务质量,推动从 “功能满足” 到 “情绪价值” 的转型,例如为增程车型用户提供 “充电 + 加油” 双补能解决方案,缓解补能焦虑。
战略调整背后,是广汽自主品牌的增长压力:2025 年上半年,其自主品牌销量同比下滑 6.73%,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60% 的市场中,纯电车型因续航焦虑和充电设施不足,市场接受度不及预期。
按照规划,广汽希望 2027 年实现自主品牌年销 200 万辆,其中增程 / 插混车型占比需达 40% 以上。业内分析认为,其破局关键在于两点:
速度优势:能否借助既有技术储备快速推出竞品车型,抢占增程市场红利(2024 年增程车型销量同比增长 120%);
生态协同:深化与华为等合作伙伴的技术合作,在智驾、座舱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避免陷入 “同质化竞争”。
广汽的战略转向折射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的共性挑战:
早期对 “纯电优先” 的路径依赖,忽视了用户对 “无续航焦虑” 的核心诉求;
增程 / 插混技术的爆发式增长(2025 年上半年占新能源市场 35%),证明 “过渡性技术” 仍有强大生命力。
冯兴亚在内部信中强调:“未来十年,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将长期存在,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路线能包打天下。” 这种务实认知,或将成为广汽扭转颓势的关键起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