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款名叫Trinova的三轮电动摩托车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这辆车听起来确实有点意思,它有全封闭的车身,能像汽车一样给你遮风挡雨,但它又特别窄,能在堵车的时候像摩托车一样灵活穿梭。
更厉害的是,它跑得飞快,从零加速到将近一百公里的时速,只需要短短3.5秒,这速度都赶上不少跑车了。
而且,它还有一个绝活,就是在转弯的时候整个车身可以倾斜,停车的时候还能自己站稳,根本不用你用脚撑着。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完美?
就像是专门为我们今天这种拥堵的城市交通量身定做的一样。
不过,让人有点感慨的是,这么一个新潮的玩意儿,却是一个国外的团队捣鼓出来的,而且他们现在还处于原型阶段,连生产的钱都得靠大伙儿在网上一点一点地凑。
这就让人忍不住想问一个问题了:咱们中国,现在可是全世界公认的电动车大国,无论是技术、生产还是市场,我们都遥遥领先,那为什么这样有创意的“新物种”,却不是诞生在咱们自己家里呢?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我们先来仔细看看这辆Trinova到底是个什么样。
从外形上看,它就跟我们平时见到的三轮车不太一样,它是前面一个轮子,后面两个轮子。
整个车被一个透明的罩子包着,看起来特别有未来感。
车里的座位是前后两个人坐的,跟骑摩托车一样。
这么设计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车身变得非常“瘦”,整辆车只有85厘米宽。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它比很多大排量的摩托车还要窄,在马路上遇到堵车,它可以很轻松地从车流的缝隙里钻过去,这对于每天上下班高峰期被堵在路上动弹不得的人来说,吸引力可太大了。
而且车身窄,找停车位也容易得多。
再说说它的性能。
这辆车虽然看起来小巧,但内心可是一头“猛兽”。
它的动力来自后轮上的两个电机,双电机驱动,劲儿特别足。
刚才说的3.5秒加速到将近一百公里时速,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开起来的推背感绝对能让你心跳加速。
它的电池能存10到12度电,充满一次电,官方说能跑160到225公里。
这个续航里程,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城市里上下班代步,一个星期充一次电都绰绰有余了。
作为一辆电动车,它用起来的成本比烧油的车要低很多,也更环保,这笔经济账大家都会算。
当然,这辆车最核心、最让人觉得神奇的,还是它那套“智能平衡系统”。
我们都知道,普通的正三轮车(前面一个轮那种)转弯的时候速度快了会感觉不稳,心里发慌。
但Trinova不一样,它在转弯的时候,整个车身,包括后面的两个轮子,都会像两轮摩托车一样,帅气地向弯道内侧倾斜。
这个技术一下子就解决了传统三轮车高速过弯的稳定性问题,让你能更有信心地驾驶,体验那种人车合一的乐趣。
更方便的是,当你停下来等红绿灯的时候,你完全不需要操心车会倒,也不用费力地用脚撑地,这套系统会自动把车身调整到垂直状态,稳稳当当地立在那儿。
这一点对于新手或者力气比较小的朋友来说,简直太友好了。
介绍了这么多,我们回到现实。
这样一辆车,预计售价在1.8万到2.2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十三万到十六万。
这个价格不便宜,更关键的是,它还只是一个概念,能不能真正造出来,还得看国外的开发者们能不能在网上筹集到足够的启动资金。
看到这里,作为一个中国人,心里难免会有些五味杂陈。
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底:论电池技术,我们有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样的全球巨头;论电机电控,我们有无数成熟的方案;论生产能力和供应链,中国制造的效率和成本优势是全世界都公认的;论市场,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动两轮车和四轮车消费群体,老百姓对电动化的接受程度非常高。
可以说,我们手里握着一副最好的牌,要什么有什么。
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没有率先做出Trinova这样的产品呢?
细想一下,可能和几个方面有关系。
首先,就是我们很多大城市里的政策环境。
长期以来的“禁摩限电”政策,让摩托车和一些新型电动车的身份变得很模糊。
像Trinova这样的车,它到底算法律上的摩托车,还是新能源汽车?
怎么上牌照?
需要什么样的驾照才能开?
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那对于大企业来说,投入巨额资金去研发一个前途不明的产品,风险就太大了。
企业需要的是一个清晰、稳定的政策预期。
其次,是我们的消费习惯和市场认知。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三轮车似乎总是和“老头乐”、拉货的工具联系在一起,很难把它和高性能、高科技、高价位这些词划上等号。
让一个普通消费者花十几万去买一个看起来像“三轮摩托”的东西,而不是一辆正儿八经的四轮汽车,这个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
国外的市场环境和玩乐文化,可能更容易接受这种个性化的新产品。
而在国内,大部分企业还是会优先考虑那些市场最大、最主流的产品,比如家用的轿车、SUV,或者普通的电动自行车。
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困难。
Trinova的出现,恰恰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它证明了在两轮摩托车和四轮汽车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这里有新的需求,有新的机会。
对于我们中国的企业来说,这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向。
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得比它更好,成本控制得比它更低。
试想一下,如果国内的头部企业,利用我们成熟的三电技术、强大的供应链和对本土市场更深的理解,去开发一款属于我们自己的、更符合国情的智能三轮通勤工具,那会是怎样一个局面?
我们可以给它加上更智能的导航系统,更便捷的充电方案,把它打造成一个真正解决城市出行痛点的“神器”。
未来的城市交通,一定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
Trinova这样的产品,虽然现在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但它所代表的创新思路和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探索,是非常有价值的。
它就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提醒我们,在大家都在拼价格、拼续航的主流战场之外,还有很多创新的蓝海等待着我们去开拓。
我们拥有最好的技术、最好的市场、最好的制造能力,我们不应该只是追随者,更应该成为新赛道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