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门打不开酿事故,逃生安全引关注,企业回应成焦点

这几天小米汽车的事闹得挺厉害,尤其是那辆小米SU7 Ultra在成都发生事故后,车门打不开把人困死在车里,真是让人揪心。其实说白了,涉及生命安全,别管你是谁、哪家大厂,出了问题就得好好反思、及时回应。现在一出事车企缩头不回应,不仅让人心寒,也对市场信心影响非常大。

先来说说事情的来龙去脉。凌晨三点多,有人驾驶小米SU7 Ultra(这车可是小米最贵的那款,近五十万呢),据说酒驾导致了撞车。现场视频能看出来,车刚撞完没多久就着火了,周围不少人冲过去救人,就是门死活打不开,最终驾驶员在车里活活烧死。想想真是太惨。其实这事不光是驾驶员酒驾的问题,更大的警醒是新能源车的逃生与救援安全。

这已经不是SU7 Ultra第一次出现燃烧加车门打不开的情况了。几个月前,铜陵也发生了类似事故,也同样是门打不开。两次事故,大家都盯着一个问题:现在大家都流行的隐藏式门把手,到底安不安全?

很多电车为了看着科技感十足,门把手做得藏着掖着,解锁用电子信号。平时用确实挺好玩。不过,要是遇到交通事故,车系统断电嫌疑,电子门锁失灵,这时候门把手弹不出来,或者门无法人工拉开,人就被困在里面。有人说现在不少新车其实还有机械保险,但真出了事故、断了电,你能不能第一时间找到?急救人员可都不是车主,谁还会专门学你这套?

去年在运城那起事故也是因为隐藏式门把手问题,三个人活活被困死。那会儿,大家就已经在讨论这个隐患了。上个月上海理想MEGA的车着火,幸好驾驶和副驾驶能及时打开车门自救,否则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说白了,技术创新本来是为人民服务,可一旦不安全,这创新就成了要命的坑了。特别是车门这种设计,本质就是要保证危急关头你能活着出去!科技感是好,智能解锁也不错,但底线就是要保证机械方式始终能打开,要是把唯一逃生通道交给芯片和电路,当年诺基亚都挺牢靠呢,这一代的智能车面临交通事故的时候,比智能手机还容易当机,那要命的可不是失业,是性命!

还有一层,这次事故之后,小米官方一直没正面回复,也没主动说技术细节上怎么改善,哪怕一句“我们正在调查,马上整改”都没有。不光是小米,最近不少车企出了安全事故,都不太爱吭声。仿佛只要和明星效应、销售运营有关,连夜公关团队就出来了,但涉及人命关天,反倒集体沉默。这,就是比闭门造车更可怕的“不开门”的车,也更可怕的是企业对客观指摘听不进劝。

企业公关都是给消费者看的。一时候出问题了,还在那开大会讲“智能网联新生态”“别让水军带节奏”,说得高大上,把关注点完全投射到自己受委屈、行业要团结上。这种策略说出来也没啥用,台上讲愿景,台下出事故,普通人只看到实打实的好车和实打实的安全问题。

小米车门打不开酿事故,逃生安全引关注,企业回应成焦点-有驾

其实,每辆车开出去,都是承载着家庭安全、生命希望的。如果今天是你的家人在车里,门打不开,是不是会后悔?是否会觉得哪怕多加一块钱,配上机械保险,就该给每个车配备一次逃生安全?只要你不是冷血动物,就该有这个共情。车企这时候发个声明、道个歉、做个技术更新,说到底不是丢人,而是显示出对生命的尊重。结果却回避不谈,讲未来、讲团结,消费者一个字不信。

每次这种安全事故出完,市值齐刷刷蒸发,市场对车企信任一次次削弱。这不是做个小修小补能回来的。车这一行,老百姓最怕的就是“安全不透明”、“出了事没人负责”。新能源车的未来肯定大有可为,但基础就是安全第一。如果谁把营销当第一,安全当第二,那就离砸牌子不远了。

小米车门打不开酿事故,逃生安全引关注,企业回应成焦点-有驾

有意思的是,这两年各大厂都在说打造“智能体验”,争抢辅助驾驶、智能泊车、电池安全,但架不住功能一多,安全漏洞也无处不在。遇到事故了,营销口号一套套,回应可怜巴巴,不直面问题。说到底,技术好归技术好,但安全漏洞都不堵,谁还敢买?你那套辅助驾驶能不能跟人命挂钩,电池爆炸怎么救援,车门打不开是不是要集体整改?这些都不是喊口号能解决的。

小米车门打不开酿事故,逃生安全引关注,企业回应成焦点-有驾
小米车门打不开酿事故,逃生安全引关注,企业回应成焦点-有驾

其实别说新能源了,传统汽油车也有事故,关键在于绝大多数场景下,机械门把手一拉就开,机械锁不会因为断电而失效,这才是真的底线。而现在智能车追求设计感,就怕丑、怕费钱,藏得恨不得外面都看不见,内里是一堆感应器和电路,指望这些玩意儿能在火灾现场不被高温、电击、电路短路毁了,风险就是全交给技术和运气,真有问题就是“人非圣贤”了。

其实这也是车企对自身需求的理解问题。车是拉人、拉货的,安全是基础。你追求所谓科技感、颜值、智能体验,本质上没错,毕竟市场竞争很激烈。但这些提升都是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做的,安全不能被牺牲,更不能被拖延。如果每次安全事故出来,都要市场监管部门强制召回,不主动查、不主动管,那跟消费者玩的是情绪博弈而不是价值兑现,这公司迟早要出大问题。

小米车门打不开酿事故,逃生安全引关注,企业回应成焦点-有驾
小米车门打不开酿事故,逃生安全引关注,企业回应成焦点-有驾
小米车门打不开酿事故,逃生安全引关注,企业回应成焦点-有驾

从另一个角度说,消费者不是傻子。出了事故,你不回应,大家会自己去分析,会比对别家车企的安全措施,到最后你再想挽回,可就是“事后一口锅”,市场很难给你机会。尤其是在信息传播这么快的时代,产品力是基础,安全是根本,品牌形象就靠口碑累积。一次重大失误,可以毁掉多年的积累。

有些企业喜欢“闭门造车”,自己玩自己的,过程看着神秘,结果~出了问题没法及时应对,救援没有方案,后期无法整改,最要命的是对外部意见充耳不闻。其实现在造车圈正流行一句话:“比闭门造车更危险的,就是造出不开门的车。”表面精致,里头却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互联网创业年代,闭门造车通常意味着孤立,缺乏互动,难以创新;现在,新能源汽车如果不把门做得安全可靠,出了事故还不承认失误,大量反馈都白费,那不仅是技术倒退,还是生死攸关的轻视。

小米车门打不开酿事故,逃生安全引关注,企业回应成焦点-有驾

换句话说,这种安全问题反映的是企业治理和责任意识缺失。很多企业都吹自己ESG——环境、社会、治理,但一出了事环境破坏没人担责,安全事故也没有机制保障,治理这块就是空口白话。你看现在不光是小米,很多知名企业都在为各种ESG相关议题忙碌,什么绿色能源、公益捐款、治理创新、反腐败措施,听着靠谱,但最基础的产品安全、人的生命保障要是做不好,其它都只是在互联网上刷业绩。

小米车门打不开酿事故,逃生安全引关注,企业回应成焦点-有驾

最近也不少企业出过类似事情,华为云业务那边也因为经济舞弊、管理混乱被一堆高管连降职级,娃哈哈宗馥莉也辞了董事长,各种变动频繁。还有什么奢侈品牌因为价格垄断被欧盟罚了十多亿。各行各业都遇到危机,但底线都是一样的——只要对社会有影响力,无论是产品安全还是治理责任,都必须优先守住。

还有像环保方面,蔡国强烟花秀把生态环境和企业责任摆到台面,最后赞助商都得负责,市场舆论倒逼企业用行动去整改。这说明只要问题严重了,社会不会为你的品牌、情怀买单,一切都得看实际表现。

说到底,现在企业越来越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只靠搞噱头、玩概念,而是真的在每个环节问一句:这个东西如果出问题,怎么处理?最坏结果是什么?有什么补救预案?别等出了问题推三阻四说跟自己无关。

归根到底一句话:生命安全是底线,产品安全是底线,企业责任是底线。一家公司如果安全问题拖延不回应,技术设计坑了消费者,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要想把事业做长久,把品牌做强大,别光想着怎么把车门设计得好看,先保证它在关键时候能打开,在火灾、撞车的时候能最快救人,这才是真正给社会带来信心的好企业。

到头来,消费者的钱不是花在噱头上,是花在信心和安全上。企业如果还不重视,时间久了,谁还敢买你家的车?谁还信你家的愿景?谁还会支持你的创新?这就是典型的闭门造车不仅没用,还会把自己锁死在过去的思路里。

所以,作为普通人,我只想说一句:安全可以妥协吗?不能。能不能救命?必须能。企业能不能听劝?必须得听!谁要是对这些叫板,那就是跟市场、跟消费者、跟自己的前途较劲。真的,等到下一个事故的时候,再装看不见,最后就没人再给你机会了。你别看明星产品风光,再大的品牌也扛不过一例又一例的生命安全事故。别把警告当耳旁风,也别把公关当遮羞布。活在现实里,回应真实问题,努力做靠谱的企业,比啥都重要。

这事说到底就是一句话,门要能开,人要能救,企业要能承担责任。这才是一辆好车,也是一家好企业最基础的底线。

小米车门打不开酿事故,逃生安全引关注,企业回应成焦点-有驾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