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中国汽车工业里程碑大事不断。
1月5日,上汽通用五菱的第3000万辆整车五菱星光 S在广西柳州正式下线。这被宣传为“中国品牌车企中首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企业”。
准确地说,这家一向被视为自主车企的上汽通用五菱也是个合资车企:上汽、通用、五菱,三方中中外合资。其中上汽持股50.0979%、通用中国持股44%、柳州微车等持股约6%。
同时也是从商用车起步为数不多的乘商并举的全品类综合车企。
从1962年第一台拖拉机下线,到2025年1月达成3000万辆,历时 62年。其全球神车五菱红标持续领跑商用车市场,其纯电微车五菱宏光MINI EV又造了新能源市场的新神。
10月14日,中汽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我国汽车产销历史同期首次超过300万辆,月度同比增速已连续5个月保持10%以上。1至9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33.3万辆和243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2.9%。
按此节奏,继2023年、2024年,我国第三个年度3000万辆有望在下一个月,即2025年11月底提前到来(详见一汽-大众:高质量合资 滚烫的荣耀)。
也就是说,2025年12月的某一天,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三个年度3000万辆暨2025年第三个3000万辆,可能会某些厂家及组织所策划,这是多么风光的一件事啊!
就在中国汽车行业即将迎来第3个年度 3000 万辆产销的行业里程碑之际,一个更具标杆和标签的3000万辆正在到来。
编辑 搜图
10月30日,在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和发源地长春,一汽-大众将正式迎来第 3000 万辆整车下线,成为国内首家达成这一成就的乘用车企业。
这将是2025年度第二个到来的3000万辆。
不同于2024年7月、9月,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先后宣举行的汽车集团第6000万辆下线,一汽-大众的这个3000万辆,不是行业,不是集团,而是一个企业。
特别一提的是,这也是我国首个央企控股的合资车企达成的新里程牌。
一汽-大众是由中国一汽持股60%,德国大众和大众中国、德国奥迪分别持股25%、10%、5%的股权特别的合资公司,创立于1991年2月6日。
与此类似股比设置的第二家央企控股车企是一家商用车企,2015年合资变更新创立的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东风集团持股55%,沃尔沃集团持股45%。
如果按照相关口径所说“上汽通用五菱是中国品牌车企”,一汽大众作为合资车企,则是中德企业合作的典范,其 3000 万辆体现了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长期耕耘。
一汽大众的产品以乘用车为主,大众品牌承载了超过 2000 万份中国家庭的信赖,速腾、宝来、迈腾等车型成为经典。
作为中国本土车企,上汽通用五菱和一汽大众对中国汽车工业都有巨大贡献。
上汽通用五菱在2025年1月成为首个累计产销量达 3000 万辆的中国商乘综合型老牌车企,展示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特别是宏光 MINIEV 连续52个月蝉联细分市场销冠,带动了中国微型电动车市场爆发。
一汽大众作为合资车企,其贡献主要包括:
一是即将成为中国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34年来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5.5万亿元,贡献税收超7300亿元,带动上下游超50万个就业岗位,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支柱。
二是率先引入全球先进的技术标准与成熟的管理体系,如康采恩制造体系、奥迪特质量评审体系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现代化发展注入动力。
三是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完善与升级,从引进、消化、吸收德国大众技术,到建立自主研发体系,在智能制造、绿色生产等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34年的发展历程中,一汽-大众书写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典范,其历史贡献与时代意义可,超越同侪。
从产业进化史看,从1991年CKD组装捷达,到自主开发EA211 Evo二代发动机,实现核心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建成四大智能制造基地(长春/成都/佛山/青岛),焊装自动化率超90%,单车生产成本下降40%;累计培养3000万用户,推动中国家庭汽车消费从老三样时代迈入个性化定制时代。
从全球价值链重构看,中国本土化经验输出全球,奥迪A6L加长版反向导入欧洲市场;建立436项电池安全测试体系,被大众集团采纳为全球纯电车型基准;佛山工厂成为大众集团全球电动车出口枢纽;9月23日,一汽-大众在长春基地举行首批出口车辆下线仪式,554辆迈腾、速腾于9月28日从上海港发出,11月份在中东上市。
从合资范式看,创新60%中方控股+德方技术授权模式,破解传统合资企业技术依赖困境。
从国家战略载体看,践行双碳目标,生产基地光伏覆盖率40%,单车生产碳排放下降28%,国产化率超98%,ESP等核心零部件实现自主可控。
这家企业用3000万辆的实践证明,高质量合资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全球化4.0时代产业协同的终极形态。其价值不仅在于商业成功,更在于构建了技术、市场、标准的三角稳定体系,为中国汽车提供了可复制的系统方案。
作为分享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配合。文章观点和数据与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偏差,文章仅供参考,不具有任何指导、投资和决策意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