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退群”的小米友商出现了

第一个“退群”的小米友商出现了-有驾
#尚标今日热点 汽车行业
5月7日,吉利汽车宣布以每股ADS 25.66美元、总价65亿美元的价格对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进行私有化,较过去30个交易日均价溢价20%。这一资本动作不仅折射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的战略调整,更将行业目光聚焦到技术资产整合与知识产权布局的深层逻辑。而与此同时,小米汽车正以专利为矛,在新能源赛道掀起另一场技术革命。
第一个“退群”的小米友商出现了-有驾
素材来源于公众号差评X.PIN
吉利私有化极氪:一场技术资产的“资源重组”
极氪私有化退市的决策,表面是资本运作,实则是吉利对技术资源的战略整合。极氪与领克合并后,单台车型成本降低超20%,SEA浩瀚架构、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实现全品牌共享,研发效率提升30%。这种整合背后,是吉利对知识产权的深度盘活——通过私有化,极氪的专利技术不再受制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可更灵活地融入集团技术生态。
但吉利也面临挑战:极氪目前尚未实现盈利,资产负债率高达131%,技术整合需与财务压力平衡。这提醒行业,技术资产的“纸面价值”需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否则专利布局可能沦为数字游戏。
小米的专利战法:从SU7到技术生态的“降维打击”
与吉利的资本整合不同,小米选择以专利直接切入技术腹地。截至2025年3月,小米汽车已申请超300项专利,授权率超40%,覆盖三电系统、车身结构等核心领域。其首款车型SU7的外观设计专利获15年保护,从车身轮廓到内饰布局形成全方位壁垒。
第一个“退群”的小米友商出现了-有驾
素材来源于公众号3C毒物
小米的专利策略呈现三大特征:
技术穿透性:SU7的0.195Cd全球最低风阻系数,背后是17组空气动力学风口、8组导流风道的专利布局;电动扰流尾翼可实现四档角度调节,最大下压力达130公斤,这些技术均通过专利转化为产品竞争力。
生态协同性:小米将手机领域的“技术普惠”逻辑移植到汽车领域,SU7 Ultra以1548PS马力挑战保时捷Taycan,价格却下探至50万元区间,形成“高端性能、大众价格”的专利组合拳。
全球化预判:SU7 Ultra计划2027年登陆欧洲,其外观专利的国际保护已同步推进。在电池技术专利丛林密布的全球市场,小米通过提前布局规避海外诉讼风险。
新能源赛道的知识产权“暗战”
吉利与小米的路径差异,折射出行业两大趋势:
传统车企:从“规模扩张”到“效率竞争”吉利私有化极氪,本质是应对新能源市场集中度提升(2025年Q1国内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5%,头部10家企业占据85%份额)的被动选择。技术整合需与资本运作结合,否则专利可能成为“沉没成本”。
新势力:以专利构建“技术代差”小米SU7的专利布局已超越造型设计,深入到电池管理(如风刀专利降低振动噪音)、智能驾驶(B60W类专利占比高)等底层技术。这种“纵向深耕”使其在高端市场形成差异化壁垒。
尚尚总结
无论是吉利的资本整合,还是小米的技术攻坚,核心均指向知识产权的“资源货币化”。在电池技术专利丛林密布、智能驾驶标准争夺白热化的当下,专利数量不再是唯一指标,布局质量与生态协同能力才是决胜关键。当小米SU7以“闪电黄”涂装驶向全球,其背后是专利体系对创新的“守护”与“赋能”——这或许正是中国汽车品牌迈向全球前五的终极密码。
想要快速切入市场得有个好商标好名字,欢迎留言咨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