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以“发展产业互联网共建‘好房子’”为主题的2025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在位于武汉市的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开幕。博览会展览面积约2万平方米,共吸引全球1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近200家单位参展。图为观众在博览会现场参观宇树科技的智能机器狗。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 本报记者 安宁
在小米汽车工厂综合楼大厅,海湾蓝的小米SU7悬挂在莫比乌斯环上。小米用的“无限驰骋”的概念表达对创新永无止境的追求。
“工业硬科技,智能软科技,AI全面赋能,小米汽车几乎全身都是先进AI科技。”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实践表明,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实体经济的融合是先进生产力和行业的结合,既提高行业效率也激发巨大的高质量市场空间。
比如,借助AI,小米在汽车生产制造中,进行了1000多万次的模拟仿真试验,最后遴选出兼顾强度、韧度、稳定性最优的合金配方——小米泰坦合金,应用在小米大压铸的材料。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重塑全球的产业格局。民营企业是创新活力重要载体,不少民营企业抢抓人工智能赛道,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行动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小米的发展轨迹正是这一论断的生动写照。
在工业制造领域,小米自建的智能工厂都采用了“AI+制造”模式,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其研发的整套产线设备和智能工厂系统也分享给部分供应链企业应用;在生态打造方面,小米的消费级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平台已连接约10亿台智能终端,接入超千个品牌,服务一万家合作伙伴和开发者。
人工智能如同一条润滑智能纽带,深度嵌入并贯穿小米的手机、汽车、新零售、智能制造等各类业务场景之中,逐步构建起覆盖“人车家全生态”的全方位智能生态体系,为用户打造无缝衔接的智能生活新体验。
在先进基础设施与国家政策支持的推动下,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领导者,目前正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以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AI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提供“施工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近期释放的一系列支持举措,不仅明确了“人工智能+”行动的推进路径,更以全方位、多维度的政策设计,为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发展搭建舞台,也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指明方向。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设立人工智能软件研发类民企25.4万户,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商业转化的全链条各环节,活跃在各行业应用落地的第一线。一批民营企业先后推出了多款性能先进、性价比突出的大模型,解锁了机器人“翻山越岭”“操场赛跑”“载人空翻”等多个高难度任务,有力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场景创新。不少民营企业已经率先把人工智能“+”到了自身的生产工艺和业务流程中,也“+”到了提供的各类产品和服务中。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下一步,将在“两重”建设中支持国产算力、模型、语料库发展,加大“两新”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将更多战略意义强、经济收益高、民生关联紧的场景向民营企业开放。持续在算力等领域发放“人工智能券”,为企业使用算力服务提供补贴,支持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应用中试基地等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应用典型案例。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人工智能+”行动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也必将为民营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红利和广阔的机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