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有没有感觉,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热闹得有点让人看不懂了?
一边是各种降价、补贴的消息满天飞,好像今天不买车明天就亏了一个亿;另一边,新车里的屏幕越来越大,功能吹得神乎其神,感觉买的不是车,倒像是个移动的智能设备。
可就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一个不太好听的声音也渐渐响亮起来:新车的质量,好像没以前那么让人放心了。
身边刚提了新车的朋友,没过多久就开始吐槽车机卡顿、语音识别像“智障”、辅助驾驶有点“神经质”,这些小毛病不大不小,但着实烦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难道车便宜了,配置高了,最基本的可靠性反而要打个折扣吗?
一份来自全球权威市场研究机构J.D.Power发布的《2025中国新车质量研究》报告,就像是给整个行业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而体检结果,说实话,不太乐观。
这份报告用数据证实了我们很多人的感受。
报告里有一个很关键的指标,叫“PP100”,简单来说就是“平均每百辆新车出现的问题数”,这个数字越低,就代表质量越好。
今年的平均分是多少呢?
229个,比去年足足恶化了17个点,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
这意味着,现在的新车,平均下来小毛病确实变多了。
更关键的是,这次质量下滑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性的。
无论是咱们的自主品牌,还是大家过去信赖的合资品牌,甚至是那些价格不菲的豪华品牌,问题数都在增加,一个都没跑掉。
报告还指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车辆的设计缺陷和制造故障这两个方面,自2015年以来首次同时亮起了红灯。
说白了就是,现在的车不仅在设计上有些地方不够人性化,用起来别扭,连构成汽车本身的零部件也更容易出问题了。
这无疑给正在高速狂奔的中国汽车市场,狠狠地敲响了警钟。
那么,好端端的,质量怎么就下来了呢?
答案可能就藏在那个让所有车企都头疼的词里:价格战。
前段时间,有车企大佬在论坛上就公开呼吁,不能再这么“卷”下去了,企业是要赚钱的,不赚钱怎么搞研发、怎么保障员工福利、怎么为社会做贡献?
当时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企业家的客套话,但现在看来,这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价格战打到白热化,一辆车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了极致,那车企为了活下去,就得想办法从别的地方把成本省出来。
生产制造环节,自然就成了最直接的目标。
这些节省成本的办法,我们普通消费者在买车时很难察觉。
比如,车身看不见的钢板厚度是不是可以稍微调整一下?
防锈涂层的工艺流程能不能简化一道?
车内密密麻麻的电线,用的铜芯纯度是不是可以不追求最高标准?
这些细节上的“微调”,短期内看不出影响,但时间长了,对车辆的耐用性和安全性都是潜在的风险。
除了在自己身上“动刀”,车企还会把压力传导给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
比如,要求供应商降价,延长付款周期。
供应商本来就是薄利多销,被这么一挤压,为了保住订单和利润,可能就不得不在原材料或者生产工艺上打些折扣。
这样一来,带着“瑕疵”的零部件就可能被装到新车上,出问题的概率自然就高了。
还有就是为了加快生产节奏,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品控流程和出厂检验时间也可能被压缩。
以前需要花两天时间做的全面检测,现在可能一天半就完成了,那些隐藏得比较深的小毛病,就更容易“蒙混过关”,最终流向了消费者手中。
当然,有人会说,现在很多工厂都高度自动化了,技术那么先进,不至于这样吧。
确实,一些头部的、销量好的企业抗压能力会强很多,但我们要看到,整个行业都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尤其是那些市场份额正在被挤压的品牌,当生存成为第一要务时,对质量的坚守就难免会出现动摇。
在这场风暴中,燃油车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势不可挡,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在持续萎缩。
对于很多传统车企来说,燃油车是他们目前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是“现金牛”,但谁都知道这个业务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这种“守着存量过日子”的焦虑感,迫使它们必须用更狠的价格来保住市场,因此成本控制的压力也比新能源车更大。
另一方面,燃油车在技术架构上也存在着“先天不足”。
燃油车的整车电子电气系统,最初是围绕着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个机械核心来设计的,就像一个老式房子的电路,主要是为了满足电灯、冰箱这些基本需求。
而现在流行的智能座舱、高级别辅助驾驶,是需要高算力芯片、高速网络通信支持的“耗电大户”,等于要在一个老房子里装上中央空调、全屋智能家居和家庭影院。
你硬要把这么多新设备接到老电路上,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这里跳闸,就是那里卡顿,体验自然好不到哪去。
虽然燃油车也在努力进行电子架构的革新,但这终究是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和那些从一张白纸开始就为智能化设计的纯电平台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说到智能化,这恰恰是本次质量报告中问题最集中的领域。
报告里提到的问题,相信很多新车主都感同身受。
比如,人机交互的设计不合理,想调个空调温度得在屏幕里翻好几页;语音助手时常“掉线”,你喊它半天没反应,或者答非所问;中控屏幕反应迟钝,触摸操作有明显的延迟;更别提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辅助驾驶系统了,有时候前面明明没车,它会突然给你来一脚急刹车,吓出一身冷汗,这种“误触发”带来的安全隐患,比功能不好用要可怕得多。
有趣的是,这些“智能病”并非燃油车独有。
即便是被大家看作是智能化先锋的纯电动车品牌,也同样未能幸免。
比如特斯拉的自动辅助转向功能,小米SU7的泊车辅助,蔚来的车机交互系统,都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用户投诉。
这说明,目前整个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技术,还处在一个快速发展但远未成熟的阶段,很多功能在设计上本身就存在缺陷。
所以,对于燃油车来说,它们正面临着一个双重困境:既有因成本控制带来的传统制造质量下滑的风险,又要硬着头皮去集成这些本身就不够完善的智能化功能。
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让燃油车的质量表现雪上加霜。
这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其实是一个提醒。
在选车的时候,不能再被那些天花乱坠的宣传和酷炫的大屏幕迷住双眼了。
汽车终究是一个要陪伴我们很多年的耐用消费品,安全、可靠、好用,永远是评价一辆车好坏的底线。
那些智能功能,一定要在试驾时亲身体验,看看它是否流畅、稳定、符合你的使用习惯。
面对这场由“内卷”引发的质量风波,整个行业都需要冷静下来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守住质量的生命线,而我们消费者,也需要变得更加理性和专业,用自己的选择,为那些真正用心造车、坚守品质的企业投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