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什么事都能闹到网上,不怕事大,就怕大家不说话。这不,江淮汽车一纸报案,警方立刻介入,事就摆在了台面上。3000多条虚假信息,谁听了不皱眉头?可咱得先想明白几个问题:如今互联网真假难辨,企业和公众,到底怎样才能彼此信任?打击网络“黑嘴”,到底是保护了谁,又牵绊了谁?这事,值不值得咱每个人琢磨琢磨?
先说这3000多条虚假消息,你琢磨,这要一天一条也得发八年,高强度批量输出,也算是“敬业”了。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网络上会有这么多关于一个车企的负面消息?是水军、同行,还是个人的不满,还是有些人真把造谣当生意做?要说江淮自己没毛病,那也不现实,毕竟企业做大了,难免磕磕碰碰。但真要靠造谣去打击一个企业,这风气也太邪门了。
再看企业方的态度,江淮汽车直接亮态度:“坚决维权、决不姑息”。这个做派,放现在可真是越来越常见了,以前动不动就是“低头整改”,现在都流行“动手告人”。但问题是,企业一维权,是不是就是理直气壮?是不是所有负面消息都能用“网络黑嘴”来一棍子打死?这两年你看哪个舆论热搜,只要企业觉得不爽,立马发声明维权,咱老百姓难免琢磨,这是真冤枉,还是遮遮掩掩?

互联网变了,变得什么事都能上热搜,什么人都能发言。可是,造谣的门槛低了,维权的工程量可不小。你说江淮汽车这回报案,有没有效果?有没有用?我觉得得两说。对外能立威,起码让那些动不动胡编乱造的账号忌惮点,知道这不是法外之地;但公众会不会觉得你在“封口”“压舆论”,那就要看后续查证是不是公正、是不是透明。
其实说到这儿,咱还得琢磨一件事:网络信息哪有百分百真实的?只要是公开场合说话,就一定会有夸大的地方。有人批评江淮,有人点出缺陷,本来是好事。但要是凭空捏造,把事实颠倒黑白,久而久之,谁还信互联网?虚假信息和正当监督之间,本来就有条难以逾越的线。这社会就怕极端,动不动拿维权当刀,拿舆论当棍,最终谁都不敢说话,那就麻烦了。
这不禁让我想,多年以前,咱们那会儿,街头巷尾谁家出点事,三姑六婆茶余饭后也能嚼上三天。但那时流言止于“邻里”,最多伤伤面子,不影响根本。现在可不同,一条谣言能毁掉一个品牌,能坑死一个企业。企业怕舆论,网民怕禁言,双方都像踩在刀尖上跳舞。
可是,反过头来问,倘若每次企业负面都能归因“网络黑嘴”,媒体与公众啥还敢写、敢说?社会监督的天平还能立得住吗?天天喊“清朗网络”,但清朗既不能靠一封了之,也不能靠一告了之。打击造谣,的确得来点铁腕儿,否则这社会谣言生意永远红火;可不能一棍子都说成谣言,那还怎么讨论问题?
再往深处看,其实不少人见了企业维权、警方立案,第一个反应不是“好!终于打击了谣言”,而是“他是不是想让舆论闭嘴”。这说明啥?其实是信任问题。假如企业向来坦诚、正视问题,公关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公众未必那么爱信谣、传谣。反过来,企业整天想封口、压热搜,网友们就算明知道是假的,也偏要拿出来说,反正心里不服,嘴上不饶。
我也想问一句:“如果江淮汽车一点毛病没有,为什么你得澄清三千条信息?”可真话往往没那么简单,一家企业再大,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满意。可这也不是造谣的理由。假如企业真遇到泼脏水了,就得铁肩担责,把事情说清楚,光靠删帖、告人,其实立不住形象,反而让人觉得心虚。
你再看看警方这头,说得可“义正词严”:“依法严厉打击涉企网络‘黑嘴’”。这口径,这措辞,有点杀鸡儆猴的意思。可具体怎么“严厉”,怎么“依法”,怎么“查清事实”,只是丢几个大词,没人能说清楚里头的门道。老百姓更关心,真能查出幕后黑手吗?真能把网络谣言连根拔起吗?还是说查来查去,糊里糊涂就结了案,最后风头一过,什么都没了下文?
其实大家关心的根本不是江淮一家,而是“网络造谣”“企业维权”这套机制到底靠不靠谱。每年都有企业因为网络谣言吃亏,不少老百姓也因为一句嘴快被跨省,事实说清楚了吗?舆论平衡了吗?我看十有八九是模糊的。说到底,就像走在一条细窄的独木桥上,风大了容易掉下去,桥太窄了大家都不敢走。
所以我觉得,这事得怎么破?得回到两点:信息透明和规则公正。企业要敢于直面问题,能批评的地方绝不死扛,该正面的回应就得回应,摊开了讲,哪怕真有缺陷也承认改进。社会监督就该发挥好作用,别“造谣一时爽,澄清火葬场”,更别跟着水军节奏瞎起哄。警方的角色,是仲裁员。不能光逮着几条大案秀肌肉,得让老百姓看到公正、公开,‘查清楚、讲明白’。
还有一点,广大网民也得有点判断力,别什么都信,什么都传。网络上的东西真假参半,谁也不是圣人,该有点怀疑精神,别成了人家的“传声筒”。
所以回头看,江淮汽车事件,不过是这几年网络乱象的一个缩影。企业要有担当,公众要有分辨力,监管要中立透明。相信信息和规则,更重要,否则,“舆论风暴”每年都还会有,每个人都难置身其外。今天是江淮,明天可能就是别的企业、别的谁家。
结尾我问一句:你还相信网络上的所有传言吗?你还相信企业的每一句辩解吗?如果都存疑,为什么不能让事实多一点阳光,让每个人在真相面前自己做判断?打击造谣、保护清誉,本无对立,怕的是大家都没数,最后谁也没得说,互联网也就不复存在讨论和监督的意义了。到那一天,受伤的终究是咱自己。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