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门下场,也治不好车圈的“信仰病”

六部门下场了,气势很足,阵仗很大,说是要集中整治汽车行业的各种乱象。

讲真,这事儿本身不新鲜,基本属于年经帖,每年夏天都要来这么一轮。但今年这个时间点,特别有意思。

为什么?因为以前的汽车市场,还能叫市场,大家虽然互相下黑手,但至少还穿着西装,讲究个体面。现在呢?现在这叫黑暗森林,所有的车企都杀红了眼,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谁还管什么吃相。最好的竞争手段就是直接把餐厅爆了,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所以你看到的什么维修陷阱、销售套路、虚假宣传,这些都只是表象。

根子上是,大家都快活不下去了。

这才是这次整治行动背后,真正值得玩味的地方。

你是不是觉得新车开了三个月,故障灯亮的频率比你眨眼还快?你是不是觉得4S店,哦不,是许愿池,你的车进去,你的钱包出来,特别灵验?什么强制搭售保险,什么续航里程打骨折,什么“小病大修”现场开盲盒,都属于典中典了。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真的经历过。当年我的第一辆车,一个德系小钢炮,开去维修,师傅围着车转了三圈,眉头一皱,说我这个发动机有异响,可能是内部磨损,得大修。我当时就慌了,差点就范。后来找了个路边摊的老师傅,人家拿个听诊器听了半天,最后默默地帮我紧了根皮带,收了50块钱。

妈的,这不就是欺负老实人吗!

从那以后我就悟了,所谓的技术,很多时候都是一种信息差的表演。他们不是在修车,是在修炼一种名为“PUA”的玄学。

这次整治,据说要把新能源和燃油车一起拉起来A了,主打一个雨露均沾。

这画面感就出来了。

新能源车那边,续航里程像是压缩毛巾,宣传600公里,空调一开,音乐一放,实际能跑300公里都得感谢电网给力。智能座舱的屏幕比脸都干净,结果系统比猪都笨,一句“打开车窗”能给你快进到播放二人转。

燃油车这边呢,老师傅们也不甘示弱。发动机烧个机油那叫“德味儿”,变速箱顿个挫那叫“驾驶参与感”,车身漏点水那叫“与自然亲密接触”。

现在好了,新老魔王在光明顶约架,结果监管部门这个扫地僧拎着扫把就上来了,不管你是降龙十八掌还是乾坤大挪移,一扫把下去,都得趴下。就问你怕不怕?

但讲真,你真的信这能管用多久吗?这帮车企比谁都懂上有政策下有对-下有对策。

这次整治,对那些靠谱经营的企业当然是好事,但对于某些品牌来说,可能毫无影响。

六部门下场,也治不好车圈的“信仰病”-有驾

因为有些东西,它不讲道理,它讲信仰。

比如奔驰,它最值钱的永远是那个三叉星徽,买它的人,买的就是这个标带来的社交价值。你跟他谈性价比,他跟你谈品牌底蕴。你跟他谈维修贵,他说这叫尊贵体验。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无法用性价比去说服一个为信仰充值的用户。

六部门下场,也治不好车圈的“信仰病”-有驾

还有特斯拉,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马斯克今天发个疯,明天射个火箭,车主们觉得这叫极客精神,这叫人类的未来。车子有点小毛病?那是迭代的阵痛。自动驾驶出问题?那是通往星辰大海的必要牺牲。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他们的用户,核心需求根本不是一辆完美的车,而是维护自己“选择正确”的这种信仰本身。你整治乱象,人家觉得你是在亵渎神明。

所以,这场整治风暴,更像是一场对行业的压力测试。

六部门下场,也治不好车圈的“信仰病”-有驾

它能筛掉那些纯粹靠骗、靠钻空子活着的投机者。但它动不了那些已经把品牌做成玄学的“宗教”。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我把车圈说得跟修仙小说里的魔道大战一样,可能有点夸张了。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又有点那个意思?大家都在卷,卷价格,卷配置,卷服务,卷到最后发现,最强的法宝,是用户的脑子。

我昨天晚上点了个外卖,那个超时赔付的逻辑,我觉得比很多车企的SOP都严谨。真的,不是开玩笑。

对于我们这些付费测试员来说,能看到监管的铁拳砸下来,总是开心的。至少短期内,去那个“许愿池”的时候,他们看你的眼神会收敛一点。

但从长远看,决定这个行业未来的,可能压根不是技术,也不是监管。

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不在于激光雷达和算法,而在于路边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姿态帅,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才是真正的降维打击,物理外挂,最为致命。

所以你看,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荒诞。

你以为他们在造车,其实他们在表演。

你以为国家在整治,其实是在给表演画个中场休息的线。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搬个小板凳,吃着瓜,看着这帮演员们,继续他们的表演。

别太当真,当真你就输了。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