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网约车的不是特斯拉,而是满街乱窜的“老头乐”

成都最近对网约车动手了,这事儿吧,看着是个平平无奇的社会新闻,其实是一场修仙小说里早就写烂了的戏码:清理门户。

什么“小拉出行”、“量子出行”、“繁荣出行”,听听这名字,一个比一个像要飞升的样子,结果呢?被监管的“天劫”一劈,直接打回原形,有的限期整改,有的直接从聚合平台上给你扬了。不装了,摊牌了,你们这帮小角色,连当天劫背景板的资格都不够。

这事的本质,根本不是什么合规不合规的讨论,而是大型食肉动物对小型食草动物的生态位清洗。你必须用一个犬儒主义的上帝视角来看这件事,才能咂摸出其中的荒诞。你以为是监管部门看不下去了?是是是,表面上是。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桌上的蛋糕就那么大,有人觉得分蛋糕太慢了,不如直接把桌子掀了,让那些吃相难看的小朋友们滚蛋。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

拯救网约车的不是特斯拉,而是满街乱窜的“老头乐”-有驾
拯救网约车的不是特斯拉,而是满街乱窜的“老头乐”-有驾

我来给你演绎一个场景。想象一下,成都的网约车市场是一个巨大的蛊盆,里面养满了各种蛊。有几个大蛊,比如滴滴,家大业大,吃得满嘴流油。还有一堆小蛊,就是这次被点名的这些,没背景没靠山,唯一的生存技能就是“不讲武德”。大蛊们要合规,要体面,但又眼馋那些不合规的低成本运力。怎么办?简单,开个“聚合平台”的任意门,把这些修炼魔功的散修全都收编进来当炮灰,脏活累活他们干,锅他们背,自己手上干干净净,还能对外说“我们是开放平台,我们拥护监管”。高不高?

这些小平台呢?它们也颠。它们心里门儿清,合规?合规的成本能把它们祖坟都给压塌了。所以它们的唯一活路就是“整花里胡哨的”,用“先上车后补票”这种鬼话去忽悠司机,把一个个想养家糊口的师傅,变成一个个行走的“运力电池包”。数据造假,隐匿派单,这些操作在它们眼里,那都是为了活下去的基本操作。坏了菜了,整个生态就是道诡异仙,每个人看着都正常,实际上精神状态一个比一个值得关心。

我作为一个天天打车的中年人,说实话,我根本分不清什么量子还是风韵。我只知道,有时候叫来的车,车况烂得像刚从伊拉克战场上拖下来的,车里一股方便面的味道。我突然想起我大学时为了省钱,坐过那种跨城的黑车,一车面包人挤在一起,那味道,至今难忘。本质上和现在这些小平台没啥区别。

有一次我跟一个司机师傅聊天,他开的就是一个不知名小平台的车。他跟我抱怨,说平台为了拉新,疯狂补贴,但抽成也高得离谱,他说自己就像个压缩毛巾,被平台泡开,榨干,然后扔掉。他不是不想办证,是平台当初承诺能搞定,结果把他套进来之后就撒手不管了。他每天一睁眼就欠租车公司几百块,你说他怎么办?他只能不合规地跑下去。

这种拿司机当耗材,用完就扔的平台,就该死!

所以你看,成都这次的所谓“重拳整治”,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表演赛。把几个最跳的小平台揪出来,咔嚓掉,既能向上头交差,又能安抚民众情绪,还能给大平台清理掉一些边角料的竞争对手。一石三鸟,赢麻了。但这能解决根本问题吗?不能。因为只要“低价”这个魔咒还在,只要还有司机因为生计所迫愿意铤而走险,这种不合规的野草就永远烧不尽。今天倒了“量子出行”,明天就能冒出来一个“粒子出行”。

拯救网约车的不是特斯拉,而是满街乱窜的“老头乐”-有驾

讲真,我写到这里都觉得有点扯,把一个交通新闻硬是掰成了玄幻大战。但现实就是比小说更魔幻,不是吗?

那么,网约车合规化的终极答案到底是什么?是更牛逼的大数据监管?是更严厉的惩罚措施?都不是。我告诉你,反技术崇拜的终极奥义就是,能打败魔法的只有魔法。

决定网约车未来的关键,不在特斯拉的FSD,也不在那些平台的算法里,而在于马路上的“老头乐”。只要路上的老头乐足够多,足够不讲道理,任何高科技的自动驾驶、任何不合规的玩命司机,都得乖乖减速。因为你撞不起,AI也算不明白。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才是真正的金钟罩铁布衫。所以,别再研究什么智能座舱了,去研究老头乐吧。

就问你怕不怕?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