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的车企榜单已经出炉,比亚迪和特斯拉稳居前二,显示出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势头

我一开始就觉得,2025年这个时间点,新能源汽车(咱们以后简称新能源车)的格局差不多已经定了。数据显示,比亚迪占据了264.7万辆的销量——这是个啥概念?咱们用更口语一点的来比——这个数字基本上是行走的中国手机厂的总和,强到让我重新考虑是不是用汽车界的华为来形容。反正就是:比亚迪已经不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梦了,而是市场的主力军。

你别看,这个数据是1-9月市占的,想想,九个月里搞定了264万辆,平均每个月得几千辆新车下线?不算初期投放的仓促,但也不是拼人海战术。特斯拉紧随其后,117万辆。虽然少很多,但比去年同一时期涨得也快——市场在变,用户在变,需求在变。

2025年1-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的车企榜单已经出炉,比亚迪和特斯拉稳居前二,显示出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势头-有驾

我倒挺好奇,特斯拉跟比亚迪谁更实用?——我说的不是用料,工艺那些硬指标,而是驾乘体验、成本、维护。大头比亚迪的销量,来自咱们熟悉的气氛:家庭用车,价格亲民,新能源补贴到手,比油车便宜几百块每月。特斯拉虽然贵点,但标签是酷、科技。消费者在用,哪样更合心意,我还没想明白。

说到中国品牌,我还注意到,榜单上七家中国车企就坐了七个位置——真是神威。它们占了前三名,比如吉利77万辆、五菱超50万辆、理想和零跑也都在30万俱乐部。这么看,不得不说,这是国产崛起的真实写照。反观大众,大众在全球市场还算有一定份额,但在新能源车市场中,似乎也只是个追随者或是借船出海的航线。

对照来看,美国车说到底也难改变传统燃油车占领的墓穴——转型慢得,我猜测,可能跟供应链有关?你想,特斯拉的芯片、动力电池,有没有都能通过自己搞或者靠合作,方便点?相比之下,德国的工业血统让他们既要追赶,又怕变形。我自己翻了下笔记,特斯拉用的那块4680电池,我打个比方,像是一块拼装的自己工厂——供应链很复杂,但效率也高。

说到此处,我想起我朋友开大众的ID系列新车。问他:这车开起来咋样?他笑笑:省油还挺安静,倒是你要是追求那种科技感,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新技术,我听说特别坚固。我就想:这是不是说明,中国品牌偏向用技术革新打市场?还是纯粹靠价格优势?可能都对吧。毕竟,价格和体验、品牌认知,是一场硬仗。

2025年1-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的车企榜单已经出炉,比亚迪和特斯拉稳居前二,显示出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势头-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朋友圈里一张照片:一个车间的员工,正在组装一台汉EV,镜头还拍到一堆动力电池包。忽然意识到:这每辆车的背后,都是供应链的繁复博弈。你想,电池厂可能只占制造成本的15%,但它决定了车的续航和安全。这玩意忙得跟集装箱船的货代差不多——一环扣一环。

我自问:除了价格、技术,用户心理变化大了也没少影响销量。这些车企在做用户调研吗?我觉得,买新能源车的用户,越来越关心养车的便捷、售后体验。我身边就有两个朋友,一台车开了两年,换个电池要花七八千——他们心里就有点心疼。原材料涨价、零部件短缺,这不是虚空的话题,而是真金白银的现实。

说到这,忽然想到特斯拉在柏林工厂自己开发芯片的新闻——能不能理解为,自己造芯,是一种自立的表现?你知道,除了芯片,电池技术也在飞速突破。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号称比传统电池更安全——这其实就是研发对用户安全感的回应。

2025年1-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的车企榜单已经出炉,比亚迪和特斯拉稳居前二,显示出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势头-有驾

我一边写,一边想:未来这些技术会带来哪些颠覆呢?——我猜测,可能就是续航里程的提升、充电速度的缩短,或者成本再降低一点点。这再低点我也就猜猜,一千块左右的差距,虽不多,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实打实的差别。

买车还是用场上的体验。五菱的这个小微面包车,53万辆其实挺有意思,它满足了很多乡镇和二三线城市的实际需求——廉价、实用、耐操。在我印象里,五菱的车子,也许没有豪华标签,但踩油门快、结实耐用,都是真实的感受。

我也真心惊讶那些中国品牌的爆发力。我记得去年,我试驾了一台理想L9,忽然觉得这车的屏幕比我的老手机还大,配置堪比未来车。反应很快,科技感爆棚。而且,连后排座椅的按摩功能都做得挺到位。这个细节,其实就是中国品牌的用心。

2025年1-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的车企榜单已经出炉,比亚迪和特斯拉稳居前二,显示出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势头-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用心,我还想知道:这些公司到底多重视研发?毕竟,研发占成本的比例又不一样。比亚迪的换代速度比我预料得快几倍,青出于蓝是不是有点不假?我倒是想知道,普通用户在体验和价格之外,还关心什么?是不是可维护性和未来升级空间?

对了,提到未来深点:我觉得在未来几年,车的软件会超过硬件。像苹果买的那家汽车软件公司——我猜他们是想打造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而且,供货链的这个博弈一定会愈演愈烈:谁能控制自己的芯片、动力电池、甚至充电网络,谁就可能笑到最后。但这是不是有点太理想化了?你怎么看?

最终,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一个问题:在一个以集成所有优势为目标的超级整合时代,谁会成为最后赢家——还是说,未来就是一片百花齐放?这个问题挺难回答,也许还得等时间来验证吧。毕竟,这行业变得像拼拼图,每块拼板的规则都在变。

你说,我是不是又跑题太远?但我觉得,这种行业中盘点式的思考,挺像打牌,一会儿看牌面一会儿猜别人在舍牌——乐趣就是在这个变幻莫测的过程中。

2025年1-9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的车企榜单已经出炉,比亚迪和特斯拉稳居前二,显示出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崛起势头-有驾

【这儿留个问号:你觉得,未来新能源市场,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