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势,不愿再当“高端的比亚迪”

腾势N9,上市3个月月销破4000辆,是目前腾势除D9外最争气的新车型。但你知道吗?这成绩背后,藏着一个品牌的焦虑——腾势,正拼了命想甩掉“高端的比亚迪”这个标签。我试驾过N9,也摸过D9的底盘,更和几位老车主聊过天,发现腾势的问题,从来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大家总觉得它“像比亚迪,但又不够贵得有底气”。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腾势到底想成为谁?它能不能靠N9、N8L这些新车型,真正站上BBA的擂台?

一、从“比亚迪的长子”到“独立门户”:腾势的挣扎

腾势的出身不差。2010年,比亚迪和奔驰联手创立腾势,本想“技术+品牌”双剑合璧。结果前十年不温不火,直到2021年比亚迪全面接管,才真正重启。赵长江接手后,第一招就是推D9——一款30万起的新能源MPV,直接打BBA的软肋。

D9成功了。2023、2024年连续两年拿下MPV全市场销量冠军,70%用户来自BBA换购,平均成交价38万+。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愿意为“新能源+豪华感”买单,前提是产品够硬。

但问题也来了:一款D9撑起整个品牌,其他车型却“高开低走”。N7、N8、Z9 GT,听着名字一个比一个猛,结果销量加起来还不到总销量的25%。这就像一个学霸,数学考了满分,其他科目全在及格线徘徊——你说他是好学生吗?是。但他能当全能冠军吗?难。

所以,腾势的当务之急,不是再出一款“D9第二”,而是证明自己不是“比亚迪技术套壳”,而是有独立品牌灵魂的豪华品牌。

二、N9试驾:科技堆满,但“豪华感”仍需打磨

腾势,不愿再当“高端的比亚迪”-有驾

我开上腾势N9那天,第一反应是:这车,真像一台“技术说明书”开上了路。

外观上,N9用了“势能美学”设计语言。前脸封闭式格栅+贯穿灯带,侧面是悬浮车顶+隐藏门把手,尾部又有可升降尾翼。乍一看,未来感十足。但细看,线条太多,层次太密,不像奔驰GLS那样“少即是多”,反而有点“怕你不觉得它贵”的焦虑感。

坐进车内,三联屏+副驾娱乐屏+AR-HUD,科技感拉满。用的是比亚迪那套DiLink系统,流畅度不错,但UI设计还是偏“安卓风”,和理想、问界的“极简智能”比,少了点高级感。座椅是Nappa真皮,填充物软硬适中,长途坐着不累。但氛围灯颜色太艳,香氛系统味道偏甜,不像豪华车该有的“克制优雅”。

动力上,N9搭载易三方技术平台,支持圆规掉头、蟹行模式、极致转向,这在城市窄路确实好用。我特意在地库试了圆规掉头——车身原地转圈,围观群众掏出手机拍照,场面一度尴尬又拉风。但问题是,这种功能一年能用几次?技术是炫酷的,但日常使用频率低,容易变成“营销噱头”。

最让我印象深的是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过减速带时,车身几乎不晃,像船浮在水上。高速变道时,侧倾控制极好。这确实是比亚迪的硬实力。但同价位的理想L9、问界M9,也都有类似空悬+CDC的组合,腾势的优势,更多是“全系标配”,而非“独家黑科技”。

三、用户怎么说?“技术强,但朋友问‘这不就是比亚迪吗?’”

腾势,不愿再当“高端的比亚迪”-有驾

我采访了两位腾势车主。

一位是D9车主老张,企业高管,换车前开奥迪A6L。他说:“D9空间大、静谧性好,商务接待有面子。但最让我犹豫的,是朋友问‘这车多少钱?比亚迪出的?’我得解释半天‘这是腾势,比比亚迪高端’。”

另一位是N7车主小李,90后程序员。他说:“当初冲着‘猎装SUV’和低风阻买的,结果提车后发现后排空间小,辅助驾驶不如理想顺滑。现在后悔了,觉得品牌认知度跟不上产品力。”

这正是腾势的困局:产品力在线,品牌力掉队。消费者认可它的技术、配置、性价比,但一到“值不值这个价”的心理关,就卡住了。

四、竞品对比:N9 vs 理想L9 vs 问界M9

我们拿三款40万级大型SUV对比:

维度 腾势N9 理想L9 问界M9

腾势,不愿再当“高端的比亚迪”-有驾

定位 科技旗舰SUV 家庭旗舰SUV 智能豪华SUV

核心技术 易三方平台、云辇-P 增程无焦虑、魔毯空悬 华为ADS 3.0、鸿蒙座舱

智能化 DiPilot L2++ 理想AD Max 华为ADS高阶智驾

用户标签 “技术流” “奶爸车” “华为科技粉”

品牌认知 “高端比亚迪” “家庭首选” “华为造车”

你看,理想靠“家庭”标签打穿市场,问界靠华为背书建立信任,而腾势的标签是什么?“技术豪华”——听起来很美,但太抽象。消费者记不住,也感知不强。

腾势,不愿再当“高端的比亚迪”-有驾

而且,在35万以上轿车市场,腾势销量不足奥迪A6L的十分之一(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这说明,即便价格对标,品牌力仍难撼动传统豪华。

五、李慧接任:一场“持久但要快”的高端化攻坚战

7月,赵长江卸任,李慧接棒。李慧是比亚迪21年老将,做过财务、金融、轨道业务,跨界经验丰富。这次调岗,表面是轮岗,实则是比亚迪对腾势高端化战略的一次“加急”。

李慧的任务很明确:在2025年冲击30万辆销量,是2024年的2.4倍。这意味着,N9、N8L必须成为爆款,不能再靠D9单打独斗。

新动作也来了:腾势和方程豹的公关团队划归集团直管,由李云飞统一带队。目的是统一输出“技术豪华”品牌调性,避免各自为战。

但挑战更大:N8L定价可能下探到30万出头,和N9形成“兄弟相争”。虽然官方说N9偏商务科技,N8L偏居家温馨,但消费者真能分清吗? 还是只会觉得“N9更贵,N8L更实惠”?

而且,72%的30万+新能源用户偏好SUV(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这对腾势是机会,也是压力——SUV赛道已挤满理想、问界、蔚来、小鹏,谁都不是好惹的。

腾势,不愿再当“高端的比亚迪”-有驾

六、腾势的未来:技术如何变成“情绪价值”?

王传福在股东会上被吐槽“只会技术,不会营销”,他回应:“核心是怎么把技术转换成情绪。”这句话,点中了腾势的命门。

技术是冰冷的,品牌是温暖的。比亚迪有刀片电池、DM-i、云辇、易三方,但消费者记不住这些词。他们记得的是“理想很懂家”、“问界开起来像老司机”、“小米是雷军造的车”。

腾势需要一个能被口口相传的品牌故事。比如,D9可以讲“中国首个新能源MPV冠军”,N9能不能讲“全球首个圆规掉头量产SUV”?再比如,能不能打造一个“腾势车主俱乐部”,搞高端圈层运营?

还有,营销方式也得变。赵长江在微博、抖音亲自上阵,讲三电、讲安全,很拼,但太“技术男”。李慧能不能请来更多明星车主、企业家代言?能不能在艺术、音乐、旅行等领域做跨界?

总结:腾势,需要的不是一款爆款,而是一场“认知革命”

腾势,不愿再当“高端的比亚迪”-有驾

腾势不缺技术,不缺产品,甚至不缺销量。它缺的,是消费者心里那句“这车,值这个价”。

D9证明了腾势能打,N9证明了腾势有潜力。但接下来,N8L、Z9、N9,每一款车都必须承担“品牌破圈”的使命,而不仅仅是“走量”。

腾势不想再做“高端的比亚迪”,那它想成为谁?是“中国版的奔驰”?还是“技术驱动的雷克萨斯”?这个问题,李慧必须回答。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腾势最缺的是什么?是品牌?是设计?还是那个能让人记住的“标签”?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如果你正在考虑3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腾势N9值得试驾,但别光看配置表,多问问自己:开出去,别人认得出来吗?你,愿意为它代言吗?

暂无相关数据表明腾势在用户口碑或售后服务方面的具体评分,需要进一步确认。

腾势,不愿再当“高端的比亚迪”-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