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看的车涨了500元,热门款还断货了!”北京某电动车门店前,消费者李女士的吐槽道出了当下市场的反常。距离12月1日旧国标电动车禁售截止仅剩不足两月,本应清仓降价的旧车却逆势普涨,其中热门车型单台涨幅达500元,而备受青睐的“小包车”更将彻底绝版,引发市场抢购潮。
旧国标车涨价绝非偶然,自9月1日新国标正式实施后,旧标车已全面停产,市面上在售车型均为库存车,呈现“卖一辆少一辆”的稀缺状态。浙江、广州等产销大省推行的电动自行车强制保险政策,将每辆150元左右的保费计入车价,进一步推高成本。
更关键的是,12月1日后旧车无法上牌的政策红线,催生了消费者的“末班车焦虑”,9月以来全国旧标车上牌量同比激增25%,刚需爆发让商家掌握定价主动权,部分门店甚至通过控制库存制造稀缺感。
此次涨价潮中,“小包车”的绝版退场成为焦点。这类包裹更多塑料外壳的车型,凭借舒适座椅、超大载物空间和美观外观,成为城市通勤族的首选。小牛FXT Ultra等热门小包车续航可达210公里,远超普通车型,且无需驾照即可上路,在禁摩城市格外抢手。但新国标明确要求“塑料件重量≤整车5.5%”,而小包车的核心优势恰是塑料件带来的实用性升级,根本无法满足新规要求,9月起已全面停产,12月1日后将彻底禁售。
与旧车涨价形成对比的是,新国标车尚未大规模铺货,却已预告涨价300-700元。这源于新标的严苛要求:铝镁合金替代塑件、电池容量从48V12Ah扩容至20Ah、强制加装北斗定位与超速断电系统,单台车合规成本增加超500元。九号、雅迪等品牌透露,新车需通过112项检测获取全新3C认证,认证费用与“一车一票”带来的税收成本,最终都将转嫁到售价上。
面对市场变动,消费者需精准决策。若青睐高续航与实用性,小包车等旧标车仍是优选,目前购买不仅可叠加国补,还能在11月30日前完成合规上牌,后续上路不受影响。但需注意避开溢价过高的门店,部分库存压力大的小车型仍有降价空间。若考虑长期使用,可观望至10月底新国标车集中上市后再做选择,其铝镁合金车身与TCS制动系统虽成本更高,但安全性显著升级。
这场价格波动本质是行业规范升级的阵痛。12月1日的禁售线既是旧时代的终点,也是新安全标准的起点。对消费者而言,把握最后窗口期理性选购,方能在政策与成本的博弈中抢占先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