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次问界M7启动商品车发运的消息一刷出来,我第一反应是:这节奏挺快的嘛。官方说要持续提产能,加快交付,但这车去年底刚上市,供应链又时不时磕磕绊绊,我心里还是打个问号。
前几天,我和一个卖赛力斯的熟识聊了聊,他顺手丢了句:M7这回产能挺给力,听说已经开始全国配送了,可是销量到底咋样,咱心里没底。我说你这话准,销售数字藏得够深的。当时店里一台M7刚出来,我也去看了眼,车身线条挺硬朗,但细节处总觉得有点偷工减料,像是为了赶进度临时拼装的。
说到速度,他们给的时间窗口挺严格。客户9月23日之前交了钱的车得在9月26日前确定交付方案,甄选现车的能1-4周内提车,这个时间表听上去很美好,估计实际还是要看物流和生产线的物理情况。供应链环节我猜是刚刚过了那阵缺芯的坎,像家里厨房刚好买齐了所有锅碗瓢盆,才敢开火大炒一把,但锅小火大,难免夹生饭。
你知道,这种提产能就像婚礼场地刚好临近满座,厨师又得临时多叫几帮帮手。活儿做得多了,总会有疏漏。M7和同价位的蔚来ES6对比,后者在配置调试上显得更为细致:除了硬件参数,软件升级渠道更流畅,交付时的体验感也明显更饱满。M7反而给我感觉像是赶进军账,先把货送到客户手中,再慢慢用后续OTA去补锅。这种铺开战线的打法,有点抢时间的窘迫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之前有条记录说赛力斯内部对这款车研发周期有点手忙脚乱,因为从调研到落地只有不到18个月,市场快速变动也逼着他们边打边修。换句话说,供应链不单是零件的供应,还涉及颗粒度极细的研发时间分配,就像做一道菜,从买菜到开火时间被不断压缩,必然影响口味层次。
前面说产能提高,好像有点大,这里我得稍作收回。毕竟,从9月起全国范围陆续发运,并不意味着每个城市都能立刻见到满街M7。毕竟,物流运输受限和客户确认流程这些细节死角,还得一一过。其实这对客户来说挺折腾的——你啥时候能提车这个问题,销售口径变得五花八门。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认为品牌口碑和产品交付速度,哪个更重要?特别是在新能源市场,不少用户宁愿等上半个月,也要一辆可靠的车。你会怎么选?
供应链角度讲,就是忙着抢零件跟客户抢时间。你看,芯片原材料的周期性就像菜市场里的青菜,时鲜时缺,一旦缺货,整个菜单都得换,研发计划和生产节奏就得临时重排。供应商多了,议价权也大;少了,自己就是随行就市。背后争斗和博弈,不亚于江湖上的赌局,不止是车企和供应商,还有政策面、物流端的压力。
我忽然有个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不是厂家是想通过甄选现车优先发货,逐步清理库存,再在头部用户里制造一种稀缺感?(体感,这个策略对提升续订率和二手残值有潜在好处,但也容易被吐槽先来后到不公平。)
提到交付,我记得一个卖车哥们跟我说:你看每次大品牌新车交付,充满仪式感看上去很高大上,实际上场面大多是忙乱加快打包,用户和工作人员都苦。说得太实在了,真是嫌麻烦,但车厂还得给台面上挂漂亮的面子,挺尴尬。
顺便算个临场小账,假设M7预售价38万,按市场平均保值率3年大概保持60%(样本有限),那么3年折旧约15万左右。百公里成本下来,如果算电费加保养,粗略估计能降到1.2元左右,比燃油车省不少,但得先看电池质保和后续维护实操。你觉得这个性价比值不值?
说到动力,不知道你注意过M7和同价位汉EV的使用体验。光看参数,M7可能差不多,但实际有人反映,加速脚感和声音控制上,M7感觉还有点生硬,音响效果也没调校到位。同一价格段,花样多多,但真到用车环节,差异就出来了。
说了这么多,我突然卡壳了——好像没提交付品质具体是怎么同步提升的?(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这背后牵扯到生产车间的质量管控和后端售后体系,不是单靠加快产能就能搞定的。
我想问一句:对你而言,一台车的交付体验是买车的关键因素吗?还是你更看重品牌背景和车型本身?这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没那么容易回答。拿我自己来说,经常摆弄车,能摸到实车细节才踏实,有时候一块手感好的内饰飘窗按钮,比多少宣传文案带来的安心感更扎心。
你有没有这样的小惯?拿着车钥匙,摸摸按键的材质和阻尼,感觉那种微妙的手感,它到底透露了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