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翻了下行业数据,去年中国新能源SUV占比已经快到30%了。换句话说,想在这个市场里站稳:一是得有特色,二要真诚。可我倒觉得,智己LS6这次真没啥挖掘点,套路满满,价格、配置都摆得乱七八糟,就像你买蛋糕,看似漂亮实则没料。
那天去展厅碰到一熟人,他皱着眉头说:这车配置这么复杂,搞得我都不知道自己要啥了。我心想,没错,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到了极致。同价位的车,配置差异比拼少不了,但你看看LS6,出个版本,有的电池用宁德,有的用正力,连价格都不统一,消费者得算个心算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觉得,这差异化供应链就像拼料拼到极致,拼出个价格奇怪的麻将牌。比方说,一块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估算大概在1.2万块(样本少,估算),三元锂电便宜不到一万二,但放一块车上,要考虑到性能和安全。你说,这合理吗?我觉得挺难的。毕竟,整车的车价就差不多2万多到三万左右,电池占比还真不低。
说到配置的差异,真是用心良苦。有的车顶配置了零重力座椅,有的却没有。我还看了个销售的反馈,说这车基础配置都少了,买了就像买个半成品。 他还调侃:你想全配置全搞齐?得花个几万,这是套路吧?实际上,这也是行业圈里的常规操作。一方面,做不同配置,没办法让知道用户需求变复杂;另一方面,研发资源有限,不能保证每个版本都搭配最好的配置。
我在想:那这个价格乱象,到底是谁在操盘?供应链供应链,我真觉得更像组装厂,拼多多似的。每个版本都拼风格、拼电池、拼配置——就像拼拼图游戏。查了一下,光纯电版5个版本,组合出来的SKU,超过了20个。消费者怎么挑?我试着算了个账,普通一台车,百公里用电成本,估算在百元左右。运营端除了燃料费是油车的三分之一外,维护还挺便宜,但这配置乱成一锅粥,反而带来后续用车不便。
我还得说一句,小冰箱那6800大洋,真让人笑不出来。买个车,想着享受便利,结果得在车里看个漫长的广告。还不如把这钱省下来买个迷你冰箱,反正这个用上不用太在意。
观察这次发布会,刘涛那貌似自信满满的模样,让我觉得——(这段突然卡壳)——他其实没太料到消费者的心思。你说,曾经在工厂门口跟我聊天的那个修理工,他说:我看他们这牌子,套路多,真心难搞。我想,这或许是为什么,很多潜在用户都开始放弃了。真诚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有人用心去做。
我还在想,曾经那个闭眼入广告,是不是写得太满了?如果配置、价格一会儿变一变,让人感觉这个车,是用心的吗?也就是说,开发端到底是不是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我觉得,不只是价格,连那个透明度都值个问号。
你会不会觉得,这业界经常玩数字游戏?我曾见过,有品牌为了冲20万的门槛,把配置拆成两个版本,最后还是差不了多少价格——这其实和写论文敷衍了事差不多。也许是近年来车企压力太大,拼配置是惯性,但消费者的智商也不是吃素的。
还有个印象——我记得那个销售说,这车能开三年没问题,但我心想:一款车,不能保证三年不卡顿,怎么还能说没有问题?无非就是门槛低、蛋糕小,你拼不过对手,就拼个我用最少的成本,赚最大的钱。
说到这我突然意识到,智己这种套路大户,更像个拼盘店。你点个套餐A或套餐B,但最后套餐全都不一样,那还叫套餐?你看,配置、价格的多样化打乱了消费者的预期,也就成了买车变选角。你会不会觉得,别的品牌可能还会做得更诚实点?我倒觉得少些套路、多点真诚,销量自然就暖和起来了。
——(这段留白)——
有没有人想过,可能真正的坑,不只是价格、配置的复杂,而是整个购车体验的费力。我试过在别的品牌聊天看,客户几乎都在抱怨,我花了半天时间,搞不清楚到底哪个版本值那个价。那这个问题,谁能给个答案?用最少时间买到最想要的车,不还是个黄金法则吗?
反正呀——就像我车库里那只老宠物,槽点虽多,但刺猬的刺也是它的保护,或许,也只有真正用心的人,能看懂这些套路的深意吧。
你说,这个行业的翻车会不会越来越频繁?还是谁都在套路,但底线什么时候会清楚?我真有点期待,看那个一抹微笑,抱着一只被套路的猫的销售员,面对顾客,脸上究竟会露出什么表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