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
2月份全球销量26.5万辆,乍一看数字还行,但细看中国市场的数据就有点扎心了——只卖出3.1万辆,同比下滑近四分之一。
这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日系品牌,现在连美国市场销量的一半都不到。
这事得从头说起。
日产在中国市场曾经风光无限,轩逸常年霸榜轿车销量前三,逍客、奇骏这些SUV也是消费者的心头好。
但风水轮流转,现在的情况是:北美市场还能稳住阵脚,中国市场却节节败退。
美国人2月份买了8.9万辆日产车,虽然也跌了4.1%,但比起中国市场的惨状,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看看具体数据更有意思。
墨西哥市场居然逆势增长16.8%,卖了2.1万辆;欧洲市场跌了3.6%,卖了不到3万辆;加拿大市场跌得最狠,15.6%的跌幅。
但所有这些数据,在中国市场面前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这里栽跟头,对任何车企来说都是伤筋动骨的事。
日产的问题其实很典型,就是"船大难掉头"。燃油车卖得太好,新能源车又跟不上节奏。现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都超过30%了,日产还在靠轩逸、天籁这些燃油车撑场面。这就好比大家都在吃火锅,你非要端出一碗阳春面,不是说阳春面不好吃,是场合不对啊。
更尴尬的是,日产的新能源车在中国完全打不过本土品牌。比亚迪、吉利这些车企的新能源车型,从价格到配置,从智能化到售后服务,都把日产按在地上摩擦。日产现在的情况就像个老牌国营饭店,菜式几十年不变,突然发现街对面开了家网红餐厅,年轻人全跑那边去了。
北美市场的情况就完全不同。美国人买车还是更看重性价比和可靠性,日产的燃油车在那里依然吃香。但问题是,全球汽车行业的未来在新能源,特别是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日产在北美卖得再好,也掩盖不了它在未来赛道上落后的尴尬。
日产的困境其实也是很多传统车企的缩影。一方面要维持燃油车的利润,一方面又得砸钱搞新能源转型。这就好比一个人同时要照顾生病的父母和刚出生的孩子,顾此失彼在所难免。但市场不会等你,中国消费者更不会。
看看日产在中国的动作,总给人一种"挤牙膏"的感觉。新能源车型推得慢,智能化配置跟不上,就连外观设计都显得保守。现在的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买车不仅要看品牌,更要看科技感和个性化。日产在这方面的表现,实在很难让人眼前一亮。
有意思的是,日产在全球其他市场的表现还算稳定。日本本土卖了4.1万辆,虽然跌了13.3%,但考虑到日本市场本身就在萎缩,这个成绩可以理解。欧洲市场跌了3.6%,属于正常波动。唯独中国市场,24.7%的跌幅实在太过扎眼。
日产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放下身段,真正以中国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不是简单地把全球车型引进中国,而是要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专属产品。这方面可以学学大众,ID.系列虽然不算特别成功,但至少让人看到了转型的决心。
技术层面,日产最大的问题是电池和智能化。中国品牌在这两个领域已经领先太多,日产要追赶,光靠自己研发肯定来不及。与其闭门造车,不如找中国本土企业合作。毕竟在这个领域,谁先放下架子,谁就可能赢得先机。
渠道也是个问题。日产的4S店体系在中国经营多年,但主要服务燃油车客户。新能源时代需要全新的销售和服务模式,比如直营、线上销售等。不打破旧有渠道的束缚,就很难吸引新世代的消费者。
说到底,日产在中国市场的困境,是战略犹豫导致的必然结果。既想保住燃油车的利润,又不敢全力投入新能源;既想维持品牌调性,又舍不得放下身段打价格战。这种两头不靠岸的状态,最终只会让市场份额越来越小。
汽车行业的变革就像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日产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认清现实,急起直追。毕竟中国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