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一个汽车圈里挺有意思的话题,这件事儿可能一些老车迷还有印象。
话说在2014年那会儿,咱们国家的汽车市场那叫一个火热,特别是豪华车,大家手头宽裕了,都想着换个好点的车,开出去有面子。
就在这个时候,韩国现代汽车带着他们家最高端的轿车,第二次来到了中国。
这车英文名叫Genesis,为了这次回归,它还特地换了个中文名,从以前有点土气的“劳恩斯”,改成了听着更洋气的“捷恩斯”。
不光改名,连车标都换了,不再是那个我们熟悉的斜H,而是一个展开翅膀的标志,看着特别提气。
这台捷恩斯,你要是光看车,那绝对是没得挑。
它的设计师是从宾利挖过来的顶级大师,所以这车一亮相,很多人都开玩笑说它像是“韩国小宾利”,这可不是瞎说的,那气场、那线条,确实有几分豪华大牌的影子。
车子本身也是硬货,用的是大排量的V6发动机,还是后轮驱动,这在当时可是豪华轿车的标准配置,开起来的感觉跟普通家用车完全是两回事。
车里面的配置更是堆得满满当-当,你能想到的豪华功能,它基本上都有。
现代汽车当时的想法估计是,我把最好的技术、最好的设计、最好的料都用上了,这次总能在中国的豪华车市场站稳脚跟了吧?
为了显示诚意,价格定得也相当“豪华”,起步就要将近50万,高配版本更是卖到了65万。
这个价格,直接就跟当时的宝马5系、奔驰E级、奥迪A6L这些主流豪华车正面竞争了。
然而,满怀希望的开始,迎来的却是市场的无情冷遇。
这台被寄予厚望的捷恩斯,销量可以说是相当惨淡。
从2014年上市到2016年退市,这差不多三年的时间里,它在全中国总共就卖出去了两三千台。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平均到每天,全国卖出去的数量可能都不到三台车,分摊到全国那么多家经销商,很多店可能一个月都卖不出一台。
这就让人纳闷了,明明是一台看起来、开起来都不错的车,为什么就是没人买呢?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品牌形象的问题。
咱们得看看那几年的北京现代在中国市场是个什么形象。
那几年可以说是北京现代最风光的时候,连续好几年销量都超过一百万辆,满大街跑的都是伊兰特、朗动、名图这些车。
这些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价格实惠、性价比高,是老百姓过日子的好帮手。
北京现代靠着这些十几万的家用车,在中国树立了一个非常牢固的“经济适用男”的形象。
问题就出在这里。
当一个品牌在大家心目中已经和“实惠”、“性价比”这些词牢牢绑定在一起的时候,你突然推出一款售价五六十万的豪华车,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不是“哇,现代也能造这么好的车了”,而是“什么?一台现代要卖这么贵?”这就好比一家一直卖盖饭和面条的快餐店,突然有一天挂出牌子说我们推出了顶级法式大餐,一份要卖好几百,你敢进去吃吗?
你心里肯定会犯嘀咕,他家的厨子行不行啊?
这个价钱是不是太虚高了?
这种消费心理在中国市场尤其明显。
在那个年代,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买车,买的早就不单单是一个代步工具了,它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张社交名片。
你开一台奔驰,别人会觉得你事业有成、沉稳大气;你开一台宝马,别人会觉得你年轻有为、充满活力。
这些品牌背后都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文化积淀,它们的价值早已超越了车子本身。
那你开一台捷恩斯出门呢?
可能就会遇到很尴尬的场面。
比如你参加一个聚会,朋友看到你的新车,可能会很客气地问:“这车真漂亮,是索纳塔的最新款吧?得二十多万?”这个时候,你可能得费半天口舌去解释:“这不是索纳塔,这是捷恩斯,进口的,办下来快七十万了。”你说完,朋友们可能会露出惊讶又带点同情的表情,心里可能在想,这哥们儿是不是不懂车,花买宝马5系的钱买了一台现代,这钱花得有点冤。
这种需要车主自己去解释“我这车很贵、我这车很好”的情况,恰恰是豪华车消费最忌讳的。
大家买豪华车,就是为了买那个“不用解释”的身份认同感。
捷恩斯的产品力或许不输给同价位的德系对手,但在品牌力上,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现代这个牌子,在当时中国消费者的认知里,它的价值天花板可能就在二三十万,一旦超过这个价格,大家就会觉得不值了。
车卖不出去,最先撑不住的就是一线的经销商。
开一家进口现代的4S店,前期的投入是巨大的,店面装修、设备采购、人员培训,哪样不得花钱。
结果车运来了,却只能停在展厅里当摆设,一天天不开张,但店里的房租、水电、员工工资可是一分钱都不能少。
更让经销商头疼的是,厂家为了完成自己的销售计划,还会不断地给他们压任务,也就是所谓的“压库”。
不管你卖不卖得掉,新车照样一批批发给你,经销商的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动的车,占用了大量的资金,整个生意都快转不动了。
除了卖车不赚钱,售后维修也成了个大问题。
因为车卖得太少,市面上的保有量极低,这就导致维修配件特别难找,经常需要从韩国订货,一等就是一两个月。
而且,因为车型冷门,很多维修师傅都没接触过,修起来也不顺手。
这样一来,售后服务这块本该是利润来源的业务,也变得不赚钱甚至亏钱。
卖车亏、修车也亏,经销商们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
最终,矛盾在2016年彻底爆发了。
全国有三十多家进口现代的经销商联合起来,公开向厂家抗议,控诉厂家强制压库、零配件供应不及时等问题,要求厂家赔偿他们的损失。
这件事在当时闹得很大,也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面对经销商的集体反水和惨不忍睹的销量,现代汽车最终也只能接受现实,在2016年宣布暂时关闭在中国的进口车业务渠道。
就这样,捷恩斯这台“韩国小宾利”,在中国的第二次尝试,就以这样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它的失败,给所有想冲击高端市场的汽车品牌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在中国,造一台好车只是基础,如何让消费者从心底里认可你的品牌价值,才是更难的挑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