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快充电池的挑战与机遇:破解电动车补能困境

超快充电池的挑战与机遇:破解电动车补能困境-有驾

在当今的汽车市场,纯电动车的普及进程正在不断加速,然而,补能难题却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消费者与纯电动车之间,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车企与电池厂商纷纷发力,超快充技术应运而生,5C、12C等超快充技术相继问世,其目标十分明确——实现“充电比肩加油”的便捷体验。但在消费端,部分用户对超快充电池的态度,显得较为谨慎。他们对超快充电池的担忧往往集中在:5C、6C乃至12C的超快充技术是否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超快充体系下,电池的安全性是否还值得信赖。

超快充技术会影响电池寿命吗?

从电池工程师处了解到,超快充技术的确会缩短电池寿命。在超快充过程中,锂离子的迁移速度非常快,它离开正极后,很可能来不及均匀地嵌入负极,这就会在负极表面形成锂枝晶。不仅如此,动力电池充放电过程本来就有呼吸效应,满电时电池体积大,空电时体积小。而超快充体系下,这种呼吸效应更明显。随着充放电次数增加,电池体积会膨胀,从而加速电池的老化。老化的电池容易产生气体造成电池鼓包,安全隐患也就随之产生。除此之外,电池首次充放电时,电解液和电池负极发生反应,会在负极表面形成SEI膜。随着时间推移,SEI膜会破裂,破裂后SEI膜又会重新生成,每次生产SEI膜都会消耗电池中的活性物质,而超快充加速了SEI膜的破裂。

既然超快充技术会对电池寿命产生影响,那为何还大力发展?主要原因在于,电池厂商在设法提高充电速度的同时,也对电池的材料、结构等,做了一系列相应改进,从而使得超快充对电池寿命的影响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至少在8年、15万公里的质保期内,电池都可以正常使用。

厂家测试超快充对电池寿命影响的方法是,从电池健康度是100%的时候,对电池进行超快充,等电池衰减到75%的时候停下,然后计算这个过程中电池经历了几次循环。当然不同的厂商在测试条件上会有些细微差别,所以测出来的循环寿命也会有所不同,低的可能是700圈,还有的可能是1000圈,更高的也有。这是因为有些厂家是在电池衰减到70%的时候才停,这样测出来的循环寿命肯定会更长;而有的厂家标准比较高,衰减到80%就停了,这样测出来的寿命肯定就短。目前行业主流的做法,是在电池衰减到75%的时候停下。按照现在电池厂商设计的续航里程,循环一次就是好几百公里,所以说超快充体系下的电池肯定能满足3年15万公里的质保。

超快充对不同电池的影响有何差异?

不同材料体系的电池,受到超快充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三元锂电池的影响会更大一点,因为三元锂这种材料是层状的,相较磷酸铁锂这种橄榄型的材料,三元锂更容易被破坏。在高压条件下,三元锂电池的副反应也会增加。而且磷酸铁锂电池的寿命本来就长,所以受超快充的影响小。

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使用超快充技术对电池寿命的影响程度差异其实并不大,因为现在的电池都有温控系统,会对电池进行加热或者冷却,使电池处于一个合适的工作温度。但外部环境也不能过高或者过低,比如高到40或50摄氏度,低到零下30摄氏度。温度太高,动力电池的电化学反应过于剧烈,消耗的锂离子会增加;温度太低,电解液过于黏稠,动力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就会很艰难。不过在日常使用中,遇到这种极端温度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

超快充技术下电池如何改进?

为了降低超快充对电池寿命的影响,同时提升电池的快充性能,电池厂商在材料、制造工艺与结构设计等方面都做出了改进。

在材料调整方面,负极通过扩大石墨层间距、减小颗粒并掺混,更换原材料,做软碳包覆等方式,提升快充性能;正极采用颗粒掺混,采用二烧工艺做包覆;电解液则改变添加剂,增加离子迁移系数,控制SEI膜形成。

制造工艺与结构设计上同样有诸多创新。工艺上,极片涂布变薄、用分层涂布,负极铜箔加厚,极耳为全极耳。结构方面,电池盖板用双极柱增强散热,全极耳提高过流率;电池包加大冷却面积、优化流道,加强极柱热管理。

除了硬件方面的改进,整个系统也有相应改变。线束变粗以承载更大电流,换高压继电器,调整BMS算法以更好地管理电池充电过程,而充电桩也需要匹配相应的功率和具备良好的散热能力。

超快充电池的安全性如何?

至于超快充体系下电池的安全性,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在超快充过程中,锂离子的迁移速度非常快,因此它很可能来不及均匀地嵌入负极,而是在负极表面形成锂枝晶。当锂枝晶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影响电池寿命、容量,甚至更严重的问题,例如刺穿隔膜,造成电芯短路。老化的电池容易产生气体造成电池鼓包,安全隐患也就随之产生。从与电池从业人士的交流来看,一般电动车使用超过2 - 3年,上述问题的发生概率会开始加大。

电池的安全性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主动安全主要靠水冷等方式来控制热扩散,被动安全则依靠电池自身的设计。目前超快充电池大多仅能做到主动安全,开启水冷充电时会消耗更多电量。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担心超快充电池中隔膜变薄会增加安全隐患,但实际上隔膜的安全性能并不差,析锂问题也并非靠隔膜来防御。

超快充体系的电量区间有何限制?

目前主流的超快充电量区间为30% - 80%或10% - 80%。将30% - 80%作为超快充区间,是因为这是一个比较舒适的充电区间,在这个区间内,电池的充电倍率较高,充电速度较快,而且随着SoC(荷电状态)越高,充电倍率会下降,过高的SoC进行超快充意义不大,还可能带来更多风险。把起点设为30%,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用户都是在电量剩余30%左右的时候开始充电,另一方面如果区间过宽,比如从10%开始,那么在低电量时进行超快充,电池产生的热量更多,散热难度加大。当然,也有一些有能力的厂商将超快充起点设为10%,但再低就没必要了,因为很少有用户会把电量用到极低才去充电。

车企对超快充技术持什么态度?

面对超快充技术,并非所有车企都急于跟进。比如小米YU7仅高端版搭载超快充电池,零跑汽车目前还未采用超快充电池。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超快充技术虽然在补能速度上有巨大优势,但与之相关的电池寿命、安全性以及成本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车企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市场定位、产品规划以及用户需求等因素。对于一些主打性价比、面向对价格更为敏感的消费群体的车企来说,在超快充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贸然跟进可能会影响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和利润空间。而对于一些高端品牌或追求技术领先的车企,超快充技术则是提升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

超快充技术为解决纯电动车补能痛点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其面临的电池寿命、安全性以及车企态度等诸多问题,也如同前行道路上的重重迷雾,需要行业内各方持续探索与努力,才能让超快充技术真正成为纯电动车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带领纯电动车市场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