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出红旗发动机,日本技师惊叹,中国制造太强了

最近网上有件事儿挺热闹,说的是日本的汽车专家们,弄了一台咱们的红旗H9,想给它来个彻彻底底的大拆解。

大伙儿都知道,日本在汽车制造这块儿,向来是有点傲气的,他们拆车,多少带着点审视甚至挑剔的眼光,想看看这中国豪华车的“里子”到底怎么样。

可结果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他们非但没找出什么大毛病,反倒是对着红旗H9那颗V6发动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觉得中国制造确实厉害了。

中国造出红旗发动机,日本技师惊叹,中国制造太强了-有驾

这事儿可不是什么小道消息,它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一个变化,那就是咱们国家在汽车最核心的技术上,真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咱们先说说这台让日本技师都服气的发动机。

它是一台3.0升排量的V6机械增压发动机,正式代号叫CA6GV30TD。

可能很多人对这些字母数字没什么概念,咱们用大白话解释一下。

首先,V6,就是有六个气缸,呈V字形排列。

在汽车界,气缸数多一些,通常意味着发动机运转起来更平稳、更有力,这是豪华车的一个基本门槛,开起来的感觉就俩字:从容。

然后是“机械增压”,这个技术跟咱们平时听得多的“涡轮增压”不太一样。

涡轮增压是靠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来驱动,有时候你猛踩油门,它得等废气攒够了劲儿,动力才会上来,会有一个小小的延迟。

而机械增压是直接用发动机自己的力来带动,好处就是动力响应特别快,基本上是随叫随到,没有延迟感,开起来特别顺畅。

这种技术成本更高,一般也用在比较高端的性能车或者豪华车上。

更关键的是,这台发动机还用上了一个叫“米勒循环”的技术。

这个技术就更聪明了,它能让发动机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工作方式。

比如你在高速上匀速开车,不需要那么大马力,它就会自动调整,少吸点儿气,少喷点儿油,目的就是为了省油。

可一旦你需要超车,一脚油门下去,它又能立刻恢复到最大性能状态,把动力全给放出来。

这就好比一个专业的长跑运动员,懂得在比赛中合理分配体力,该冲刺的时候绝不含糊,该匀速跑的时候就节省能量。

把这些先进技术整合到一台发动机里,还要让它们完美地协同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件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事情。

中国造出红旗发动机,日本技师惊叹,中国制造太强了-有驾

最让这次拆解的日本专家们惊讶的,可能还不是这些技术本身,而是这台发动机的“户口本”。

他们拆开后仔仔细细地看,从发动机的缸体、活塞这些大件,到里头那些非常精密的高压油泵、电控系统这些核心零部件,发现清一色都是咱们国内供应商的产品。

这一点意义非凡。

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咱们国家造车,经常被说是“造个壳子”,发动机要么是买国外的,要么是仿制人家的,就算自己能造发动机了,里头最关键的电控系统、高压喷射系统这些“神经”和“血管”,还得依赖德国博世、日本电装这些外国巨头。

现在红旗这台发动机告诉世界,我们不光能设计出先进的发动机,还能把生产它所需要的一整套复杂的产业链,都在咱们自己国家建立起来了。

这就不是简单地“会做饭”了,而是从种菜、养猪到买锅、掌勺,全都能自己搞定了,这个底气就不一样了。

聊完了这台V6,咱们得再往深了说一说。

其实在红旗的产品序列里,还有比V6更“顶”的东西,那就是V12发动机。

这玩意儿,普通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接触不到,它主要是用在像红旗L5那样的国家级礼宾车上。

最早的那台6.0升V12自然吸气发动机,代号CA12GV,后来又研发了性能更强悍的双涡轮增压V12。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造这种发动机有什么用呢?

一年也生产不了几台,成本高得吓人,又不赚钱,不是浪费资源吗?

要理解这个问题,就不能只算经济账。

V12发动机对于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来说,更像是一个“技术图腾”或者说“战略储备”。

你想想,要把十二个气缸塞进一个发动机里,让它们在每分钟几千转的高速下完美协作,还要承受双涡轮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热量,这对材料、工艺的要求有多高?

制造这种发动机所需要的高温合金材料,是不是也能用在航空发动机上?

中国造出红旗发动机,日本技师惊叹,中国制造太强了-有驾

那些要求精度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是不是也能用来制造其他的高精尖装备?

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研发V12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卖车赚钱,而是通过挑战这种工业制造的极限,来带动整个国家在材料科学、冶金技术、精密制造等基础工业领域里的全面进步。

它就像一个国家的工业皇冠,即便平时不戴,但必须要有,因为它代表了你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和最强的实力。

当然,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强大与否,不能只看红旗这一个“尖子生”。

更让人欣喜的是,现在这种进步是全面开花的。

咱们看看其他的自主品牌,比如长安汽车的“蓝鲸”系列发动机,它的热效率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纪录。

这里得解释下“热效率”,说白了就是烧掉的汽油里,有多少能量真正变成了驱动汽车前进的动力。

这个比例越高,车子就越省油,动力也越好。

过去这个领域一直是日本品牌的天下,现在咱们的自主品牌也能做到世界领先水平了。

再比如长城汽车,他们也搞出了自己的3.0T V6发动机配上9挡自动变速箱,直接用在了像坦克500这样的高端硬派越野车上,跟合资品牌掰手腕。

还有吉利汽车的“雷神”混动系统,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它们用的专用发动机热效率都高得惊人,直接把混动汽车的油耗打到了一个新低度。

这一切都说明,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告别了那个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模仿、依赖别人核心技术的时代。

从发动机的设计、到材料的研发、再到精密加工和最终的测试,咱们已经能走通一整套完整的流程了。

所以,咱们普通消费者在看国产车的时候,眼光或许也应该变一变。

可能有些车在内饰的细节上、在一些人性化设计上,跟那些发展了上百年的国际大牌相比,还有些许差距,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汽车最根本、最难啃的“心脏”问题上,我们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突破。

能把发动机这块硬骨头啃下来,说明我们的工业基础是真的扎实了,这比任何华丽的宣传口号和漂亮的PPT都来得更有分量。

这颗越来越强劲的“中国心”,才是中国汽车未来行稳致远的真正底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