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成都车展,你要是去逛了,肯定会发现一个有点奇怪的现象。
往年那种人挤人、里三层外三层围着,得伸长了脖子才能瞅一眼的顶级豪车展台,好像一下子冷清了不少。
保时捷、兰博基尼、宾利、劳斯莱斯这些听着就让人觉得贵气的名字,今年居然都没来。
再加上去年就没露面的玛莎拉蒂和英菲尼迪,算下来,缺席的豪华品牌还真不少。
这就让人纳闷了,是这些大牌看不上咱们成都的市场了,还是说,咱们国内的汽车市场,正在发生一些咱们没注意到的巨大变化?
这事儿其实不复杂,咱们掰开来聊聊。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钱。
你别看那些豪车品牌平时风光无限,但参加一次大型车展,那开销可是实打实的。
一位懂行的业内人士就透露,办个展可不是把车开过来停着那么简单。
首先你得租个好位置吧,这叫展位费;然后展台得搭得漂亮、有格调,配得上你这豪车的身份吧,这叫搭建费;还得请一堆工作人员、模特,这叫人力成本;最后还得做宣传,让大家都知道你来了,这叫宣发经费。
里里外外这么一算,随随便便就是几百万打底,要是像豪车品牌那样要求高,奔着上千万去也不是没可能。
说白了,这就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以前市场好的时候,这笔钱花得值,因为车展上能签下大把订单,钱很快就能赚回来。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为啥不一样了?
因为车不好卖了。
这不是瞎猜,是有数据支撑的。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统计,从去年开始,那些超级豪华品牌的进口量就一直在下滑,今年这个势头一点没停。
就拿保时捷来说,这个牌子以前是多少人心里的“梦想之车”,可今年上半年,它在中国市场只卖了大概两万一千辆车,跟去年同期比,一下子少了差不多三成。
这已经是它连续第四年在中国销量下滑了。
还有更惨的,比如玛莎拉蒂,去年一整年在国内就卖了一千二百多辆,销量跌了一大半,今年也不见起色。
车卖不动,仓库里堆满了还没卖出去的车,每一辆车能赚的钱也越来越少。
这种情况下,再花大价钱去参加车展,就得掂量掂量了。
以前是花钱赚吆喝,还能顺便把钱赚了;现在可能吆喝了半天,订单没几个,钱也打了水漂。
换谁是老板,这笔账都得算清楚。
所以,不是人家不想来,是来了也划不来,干脆就省下这笔钱,踏踏实实地想办法卖车去了。
那么,这些豪车品牌不来,空出来的黄金位置给谁了呢?
这就有意思了,这恰恰反映了市场的另一个变化。
就说那个16号馆,去年还是劳斯莱斯、兰博基尼这些顶级大腕的地盘,今年呢,站在这里的是小米、红旗,还有宁德时代这些我们熟悉又感觉新鲜的国产品牌。
这个场景的变化,就像一个无声的宣告,告诉大家时代真的变了。
在小米的展台上,有位姓郭的女士就被一辆玫红色的小米SU7给吸引住了,她觉得这车不管是外观、颜色还是内饰,都特别好看,性能也很强。
她的话其实代表了很多现在消费者的心声。
过去咱们总觉得国产车设计有点跟不上趟,但现在你再看,国产新能源车在设计上下的功夫,真的是肉眼可见的进步,越来越懂咱们中国人的审美了。
更关键的是,大家买车的关注点变了。
以前买豪车,很大一部分钱是花在了那个车标上,买的是一种身份感,一种“品牌溢价”。
现在呢,用小米负责人的话说,大家更看重“技术溢价”了。
啥意思呢?
就是说,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懂车了。
他们不再只看牌子,而是会问:你这车够不够智能?
自动驾驶好不好用?
电池安全吗,能跑多远?
你的技术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谁的技术硬,谁能带来更好的体验,他们就愿意为谁掏钱。
小米把那辆在德国纽北赛道跑出最快圈速的限量版SU7摆在展台最中间,就是在告诉所有人:别跟我谈虚的,我靠的是真本事。
这种从看“牌子”到看“技术”的转变,正是国产品牌最大的机会。
因为论技术创新和更新速度,论对中国路况和用户习惯的理解,国产品牌有着天然的优势。
你看比亚迪的高端品牌仰望,靠着“原地掉头”这样的黑科技,一下子就火了;咱们的老牌子红旗,也通过一系列高端车型,在豪华车市场里站稳了脚跟。
它们都在用实实在在的技术,打破了过去由国外品牌垄断高端市场的格局。
当然,这也不是说那些还在场的国外豪华品牌就坐以待毙了。
恰恰相反,留下来的,都是憋着一股劲儿要证明自己的。
比如奥迪的展台,依然是整个车展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他们带来了换上最新车标的电动车,从里到外都重新设计了,而且在最核心的智能驾驶技术上,奥迪非常聪明地选择了和中国的科技公司合作。
这说明他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卷的市场上,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和最了解本地情况的中国伙伴联手,才能在智能化这条赛道上跟上节奏。
蔚来、比亚迪这些国内的头部企业更不用说,一个带来了全系的新款车型,一个直接在场外搭了个智能街区,现场演示自家的智能驾驶技术有多厉害。
整个车展,就像一个大舞台,无论是新来的还是老牌的,都在拼尽全力展示自己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方面的最新成果。
说到底,这场车展的风向,其实就是消费者心思的变化。
有位叫李政的市民说得特别实在,他说:“其实我根本不在乎它是国产品牌还是外国品牌,我需要的,就是一辆我自己喜欢、也符合我实际需求的车。”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可能就是未来汽车市场竞争的终极答案。
那个单靠一个车标、一个品牌故事就能让大家心甘情愿掏钱的时代,可能真的要过去了。
现在,无论你是谁,都得回到原点,老老实实地用产品本身来说话。
谁的车更好看、更好开、更智能、更符合大家的需求,谁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