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实力雄厚,却为何造不出一台“媲美小米SU7的电动轿车
德国制造。向来是精密与可靠的代名词。但为什么在电动智能汽车的时代。他们却显得如此犹豫不决。甚至拿不出一台真正能媲美小米SU7那样——极致体验、软件流畅、智能领先的纯电轿车?
这不是能力问题。是基因问题。
你去看整个欧洲的互联网生态。几乎没有一个能打的。软件不是德国的强项。而电动车。本质上已经不是车。它是一台“装着四个轮子的智能设备”。硬件只是基础。真正的灵魂。是软件。
大众ID系列最初上市时频繁黑屏、卡顿、系统崩溃。用户抱怨连连。这不是偶然。是整个体系的不适应。他们后来成立Car.Software部门。投入巨资。结果呢?进展缓慢。最终不得不转向与中国的小鹏合作。用别人的系统。走自己的路。
这很现实。也很残酷。
再看供应链。德国传统汽车供应链是全球顶尖的。但那是燃油车的天下。电机、电控、电池——这些核心部件,他们并不掌握话语权。全球70%以上的动力电池产能来自中韩。德国想要自建供应链?时间、资本、技术积累全部是问题。大众与Northvolt合作建厂。但要到2027年才能初步实现量产。
来不及了。市场不会等你。
甚至。他们的工程师文化。也成了一种负担。那些一辈子研究发动机、变速箱、机械结构的人。你要他们突然转向写代码、搞用户界面、做智能驾驶。这不只是技能转型。更是思维革命。你让一个机械大师去理解为什么用户会因为车机动画掉帧而投诉。他可能真的无法理解。
所以你看。不是德国不想造。是整个生态还没准备好。
而中国呢?尤其是小米这样的企业。他们从手机时代就已经习惯了快速迭代、用户导向、软件驱动。SU7的诞生不是偶然。是一整套数字基因的自然延伸。智能座舱、无缝互联、OTA升级——这些对他们来说。是基本功。而对德国车企。却可能需要推倒重来。
更别说。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链已经高度成熟。从电芯到智驾芯片。从屏幕到传感器。几乎全部可以实现本地化快速响应。这种效率。是德国目前难以企及的。
所以。答案已经非常清晰。
德国不是造不出好电动车。他们是造不出“像小米SU7那样的智能电动车”。那种深度整合软硬件、极致追求用户体验、敢于快速试错和迭代的产品。需要一整套生态和思维的支持。而这。恰恰是传统制造巨头最难跨越的一步。
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制造没有未来。只是。他们必须重新思考“什么是这个时代的汽车”。也许不久之后。我们会看到德国车企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比如通过合作、投资、甚至收购。但在那之前。舞台的中央。属于更灵活、更大胆、更懂用户的玩家。
时代真的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