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常年混迹于各大车展的汽车媒体人,我至今记得2022年上海车展上那个耐人寻味的场景——当国内新能源车企展台前人头攒动时,别克展台却显得异常冷清。这种反差让我开始思考: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通用系三品牌(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为何在电动化浪潮中显得如此步履蹒跚?
一、百年品牌的荣光与隐忧:通用三巨头的历史悖论
别克汽车1903年诞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弗林特市,仅比福特晚几个月。这个百年品牌曾经创造了多项第一:顶置气门发动机、汽车制动系统、动力转向配置等技术突破。更令人惊讶的是,上世纪20年代别克年产量就达到了26万辆,孙中山、溥仪和张学良都曾是它的拥趸。
但历史的辉煌往往与现实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2020-2024年,别克在华销量从93万辆暴跌至36.1万辆;雪佛兰从31.1万辆锐减至5.27万辆;即便是表现相对稳定的凯迪拉克,也从23.3万辆下滑到11.38万辆。这种断崖式下跌的背后,是通用在战略转型期的一系列决策失误。
最典型的莫过于"三缸机战略"。虽然从技术角度看,通用的三缸发动机确实实现了"起步快、省油"的设计目标,但中国消费者的一句灵魂拷问就让这个战略满盘皆输:"同样的价格,我为什么要选三缸?"直到2021年匆忙回归四缸,市场已经给了通用沉重一击。
二、电动化转型:迟到的觉醒与差异化突围
在特斯拉已经称霸全球电动车市场多年后,通用直到2021年才推出Ultium奥特能电动车平台。这个时间点比大众的MEB平台晚了近两年,更不用说与国内造车新势力相比。
不过,通用三品牌在电动化定位上展现出了难得的清醒:
- 别克主打"高端智能",Electra E5定价20.89万起,瞄准中产家庭市场
- 凯迪拉克延续豪华基因,LYRIQ锐歌更强调"科技豪华"
- 雪佛兰则坚守性能标签,试图复制科迈罗的成功
这种差异化策略理论上很完美,但在执行层面却面临严峻挑战。以别克为例,2022年才推出Electra-X概念车,量产车型E5直到2023年才上市。相比之下,比亚迪同期已经完成了从秦到汉的全系列电动化布局。
三、品牌认知的"三重门":美系车为何难以赢得新时代消费者?
在与多位4S店销售和车主交流后,我发现通用三品牌面临三个深层次的认知困境:
- 油耗偏见:即便现在美系车油耗已经大幅改善,但"油老虎"的标签依然挥之不去
- 设计代沟:年轻消费者普遍认为美系车设计"过于粗犷",不符合当下审美
- 智能短板:在L2级辅助驾驶已成标配的今天,通用的Super Cruise系统普及度太低
有趣的是,这些批评很多都源于刻板印象。比如有人说"美系车内饰老土",但去看看同价位的日系车,设计可能更为保守;抱怨"油耗高"的消费者,往往开的是五年前的老款车型。
四、破局之道:通用需要一场彻底的"中国化革命"
面对困局,通用其实展现出了难得的敏捷性。从三缸回归四缸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奥特能平台落地中国的速度也快于预期。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在我看来,通用需要三个突破:
- 研发本土化:像大众那样在中国设立独立的电动研发中心
- 营销年轻化:摆脱"老干部车"的刻板印象
- 价格透明化:近期推出的"一口价"策略是个好开端
不得不说,通用三品牌的困境也是所有传统车企的缩影。当百年积累遇上产业革命,大象转身的难度超乎想象。但换个角度看,拥有117年历史的别克都能在1904年用48公里的时速惊艳世界,今天的通用为何不能再次创造奇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