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

马路上,有时候你会捕捉到一种奇异的节点。比如那辆形状诡异、窗线看上去像是在微笑,却绝不是卖萌的SUV,悄然停在一排大众和现代之间。晚上八点,路灯下的身影格外突兀。你要是打开手机搜搜车辆的尾标——“双龙”——大概率,身边的人会用一种听到新型罕见昆虫名字的表情望着你。

你如果问一句:双龙是谁?大多数人都是懵的。也许有人会想到挂着蛇的香烟,也有可能误把它和某个国产汽配城品牌混一块。

可如果穿越回互联网还靠九头鸟和泡菜编辑撑流量的年代,“十大丑车榜”总有一席之地,不是因为销量,而是因为那种让人一见难忘的怪诞美学,尤其是双龙爱腾。小时候,我看编辑评丑车就跟神谕一样——谁丑谁美,编辑一言定乾坤。直到有天在街角偶遇爱腾,发现审美其实像刑侦证据,有时候真能翻供:审美是主观的,丑也挺有趣。

那么,这只四十多年没人能真正养肥的怪兽,为啥没死透又始终活在破产边缘?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的故事,始于战后一地鸡毛的韩国,但也夹杂着一股不管年代和地理界限都常见的企业式宿命——靠合并求生,靠外援上技术,合着合着就合进去了破产裁员的大循环里。

最早能追溯到1954年,当时的韩国刚被朝鲜战争打得七零八落,满地废铁,一片生机。于是几家汽车公司“接铁重生”:一边是河东焕汽车,拿着美军遗弃的发动机拼拼凑凑,像那种用老爷炉改灶台的农村工坊;另一边新进工业忙着生产零配件,后续又勾搭美国AMC,开始给Jeep代工,双方硬核玩起了混血拼装。

几十年间,两家反复吸收、嫁接、合并,仿佛案卷里的家庭纠纷卷宗。每次企业重组,都像离婚带娃再拼盘,到了80年代,戏剧性地合成了一个新东亚汽车。两家的玩法其实不复杂:捆绑美国技术,拼接韩国劳动力,靠一通合并过日子。

1986年,双龙集团买下了东亚汽车,随后1988年正式改名为双龙汽车。此时双龙主打魔改Jeep,最突出一技之长——柴油发动机把控。韩国是个凡事喜欢拉外援的产业生态,双龙也是如此。从最早跟着美军学造汽车,到后来的与奔驰合作:奔驰要的是双龙的柴油机,双龙要的是奔驰的新车型授权,看起来很理想,实际上也是各洗各的汗水。双龙主席那辆号称和北方大兄弟爱一样的“主席座驾”,其实底子是奔驰E级。没啥技术壁垒,就像换头术。

但讲到这里,你就能看清一条主线——双龙靠技术和产品始终没有独立自主,战略全靠攀亲和借力。 这种合作,只能短暂地把存活周期拉长,就像一位靠亲戚周转现金的中年失业男。

甚至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双龙和韩国的其他车企一样,被冲得满头是债。大宇汽车临时救场,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买了双龙,最后自己也破产。人装 X 是有代价的,公司也是。就像刑事案件中最常见的“共犯困境”,关联方一起掉坑,受害大概率扩大化,最后债权人用集团并购把人塞进收拾烂摊子的兜底名单里,双龙成了没人真正控股的“野生”品牌。

你细扒下来,双龙的技术和产品路线,都是靠别人家剩饭活着。外援有钱的时候,能混一天是一天,外援撤摊了,一地鸡毛。整个企业本质上没“核技术”,也没有品牌壁垒。

有趣的是,双龙这一切并非独特——更像是部分东亚企业常见的病:一味靠技术引进、合作,但始终培养不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和品牌自信。像刑侦现场的指纹反复比对,明明有很多相似,但始终少了最关键的那个一一对应。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换个更接地气的大白话来说,双龙的命运和东北某些国企批发市场一样:靠改建和拼盘,缺乏独立突破的“创新活性”,想翻盘全靠外援。在韩国这样的汽车市场,中高端被现代、起亚制霸,豪华品牌是国外系,双龙能分的蛋糕有限,落到全球市场时更是连个边角料都捞不上。

但如果你非要问,难道产业只能靠自己单打独斗?在我看来,有资源时抱大腿是策略,可真正扛得住周期冲刷的,还是要练自家肌肉。技术、产品和品牌是三足鼎立,一骨牌塌了就是破产重组的必修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当然,从职业角度讲,看到双龙多次破产、重组、卖身、再复活,无数次起死回生,像侦查员专门收集“死而复生”的案底,时不时翻一页都是“咦,这车又活过来了?”黑色幽默在于,企业其实很像社会新闻的反复栽跟头的小人物,为了活着什么招都能使,但每次翻身,用的却始终是同一个套路。

韩国市场对双龙到底意味着什么?恐怕和旧案中的无主物证差不多,可用但不可依赖。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品牌过后,还会跟中国市场有一场“世纪大戏”,从卖身上汽到后来的反复出关,充斥着各种跨国畸形恋情。那是下一出好戏。

所以双龙为什么始终活在破产边缘?归根结底,没独立技术,没有品牌拼劲。更像是一个轮椅上的箱包推销员,地上一铺,坐等救济粮,只不过偶尔能等到奔驰、现代、大宇这些“豪门亲戚”施舍点剩饭。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当然,在当前汽车工业的全球化大潮里,像双龙这样反复存活又反复“玩完”的案例只会越来越多。你说它有罪吗?没人给定罪。你说它可怜吗?上市那天大家还端酒庆祝。最终,只能把案卷收好,等下一个委托人再来破案。

如果你站在双龙管理层,你会怎么选?是持续套娃依赖外援,还是试着打破死循环,自我进化?每一步都可能是一场带着遗憾的困兽斗。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双龙汽车屡死屡生背后的企业宿命:为何始终难逃破产重组怪圈-有驾

大家怎么看,一个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品牌信仰的汽车企业,在今天的全球车市“求生”还能有一席之地吗?还是说,归根结底,技术的短板和战略肌无力,才是企业的“一号死因”?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