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后,这样东西第一时间该扔!很多人却当成“宝”留了好几年
提新车,那感觉,就跟娶媳妇儿似的,激动得手心冒汗,心跳加速,恨不得把车当祖宗供着。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提车那天,围着车子转了八圈,每个按钮都按了一遍,每个功能都试了试,就差没给它磕个头了。那股子新鲜劲儿,谁懂啊!可说来也怪,这股子新鲜劲儿一上来,人就容易犯迷糊。比如,面对车上那些薄薄的塑料膜,好多人就开始纠结了:撕,还是不撕?这看似是个小问题,背后可藏着大学问。你越是当宝贝留着,越是在自己给自己挖坑。我见过太多车主,把该扔的东西当传家宝,结果呢?图了个啥?图个心安?还是图个车看着新?别闹了,车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供的!今天,咱就掰扯掰扯,为啥提车后,那些原厂自带的塑料保护膜,必须第一时间扔掉!
先说说这层膜到底是啥来头。它就像新车的“胎衣”,是厂家为了防止车辆在运输和仓储过程中被刮花、蹭伤而贴上的。说白了,它的使命在你提车前就已经完成了。你花十几万、几十万买辆车,难道就是为了给这层“胎衣”续命吗?我有个朋友,花了15万买了辆轩逸,提车仨月了,仪表盘、中控屏、空调旋钮,连遮阳板上的小镜子都还贴着膜。每次坐他车,我都忍不住想笑:哥们儿,你这是在开车,还是在博物馆里参观啊?他信誓旦旦地说:“这样保值!”保值?我反问一句:你见过哪个博物馆里的展品,是靠一层塑料膜来维持身价的?保值的关键是车况、里程和保养记录,而不是这层早就该退休的塑料片。你把车当宝贝,车里的塑料膜也跟着成了“宝”,这逻辑,是不是有点儿太清奇了?
再来说说,为啥这么多人舍不得撕?我理解,花了大价钱,谁不想让爱车保持最好的状态?但这层膜,它真能帮你“保持状态”吗?恰恰相反,它带来的全是“副作用”。最要命的,是影响安全!你想想,原厂座椅的设计,无论是皮质还是织物,摩擦系数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为的就是让你在驾驶时能稳稳地坐在上面。你这一层塑料膜往上一套,摩擦力直接减半。急刹车的时候,你的身体在座椅上滑动,那感觉,就跟坐滑梯似的,想想都后怕。我见过一个大哥,开车跑高速,座椅塑料套没拆,跑一趟下来,裤子都湿透了。他还挺得意,说这样皮座椅能用得更久。我当时就懵了:咱买车是为了享受驾驶,不是为了体验“蒸桑拿”吧?夏天一出汗,那塑料还黏皮肤,坐着别提多难受了。这叫“护车”?这叫“自虐”!
还有那些方向盘套,花花绿绿的,毛茸茸的,看着是挺漂亮,尤其是女车主特别喜欢。但你想过没有,方向盘的粗细、握感、防滑纹理,这些都是工程师精心设计的。你这一套,整个驾驶手感全变了。转向的精准度没了,手感变得虚无缥缈,跟隔着手套摸鱼一样,什么都摸不准。更别说现在很多车都有方向盘加热功能,你这一套,加热效果直接报废。这不等于花钱买了个功能,又花钱买了个东西把它给废了?还有脚垫,不是不能用,但很多人选的脚垫简直是“灾难”。什么全包围、立体脚垫,看着高大上,实际上固定不牢,开车时一移位,卡住刹车或油门,那可是要命的事儿。我听说真有因为脚垫移位导致追尾的,车主后悔得肠子都青了。劣质脚垫还容易有异味,甲醛超标,开车就像在毒气室里待着,图啥?
后视镜上挂个娃娃、香水瓶,跟圣诞树似的,这更是离谱。后视镜的作用是啥?是观察后方路况,保证行车安全!你挂一堆破烂在上面,视线被遮挡不说,急刹车的时候,那玩意儿飞起来,砸到脸上,轻则破相,重则失明。我有个朋友,就因为后视镜上的香水瓶飞起来,直接砸在眼角上,缝了五针。你说,为了这点装饰,值吗?车窗贴膜也有讲究,不是不能贴,但要贴符合国标的。那些深色的、镜面的,看起来拉风,实际上夜间行车视野极差,交警查到直接罚款。前挡风玻璃贴膜更是作死,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你非要贴,被查到不仅要撕掉,还要扣分,何必呢?
所以,大鹏建议,新车到手,检查完车子没啥问题,直接把这些膜全撕了!特别是仪表盘、中控屏、车门内侧这些地方,一定要撕掉。刚提车那几天,温度适中,膜的粘性还没那么强,轻轻一撕就下来了。等过了两三个月,特别是夏天一暴晒,膜和塑料都快粘一块儿了,再撕,一撕就碎,还留一堆胶,越弄越埋汰,折腾半天,图啥?撕完拿湿巾擦一遍,再扔几包活性炭,新车里的甲醛也会少很多,一家人出去玩也更健康!当然了,你后贴的车衣、玻璃膜,那是真金白银买的,该留还得留。但原厂自带的这些包装膜,真的没有任何保留价值。它们的使命已经结束,是时候说再见了。
车子是为人服务的,不是人为车子受罪的。你怕磨怕旧,那干脆别买车,打车多省心?我见过太多人,自己舍不得用、舍不得撕,结果卖车的时候,便宜了下家,自己当了几年的“搬运工”。这不是纯纯的被割韭菜吗?最后问一句:你的车内,还有没撕的膜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