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热闹开场,国产逆袭,国际品牌新车型亮相

据说每一年都有一种神奇的仪式,叫“车展”。它比春运还挤,比高考还卷,比相亲角还好看——毕竟高考看不到比亚迪和小鹏谁更智能,春运也见不到奔驰和理想谁电更足。大礼堂已不够用,必须铺满22万平方米,才能把各种四轮拉风玩具和一万出头的记者都打包进来,顺便让九十多万个观众集体做一次“无用功”,在展馆里边走边算:“今年到底买得起哪款车?”。

当然,买不买不是重点,看着像买了很重要。毕竟数据要好看,“中国汽车消费第一城”要坐稳,订单量得往年盛况里继续攀爬。成交57.53亿元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要让总理亲自再来点个赞。其实这玩意儿就跟“全网热搜”一样,只是多了个单位:亿。谁多谁牛,谁少谁静默。那种“成交”、“订单”现在都像金融课本里的名词,细品一下,有一种“拍脑袋完成销售绩”的亲切感。

你以为车展是汽车行业的年会,其实更像一场集体行为艺术。看展的不是专家,而是群众演员。你以为人家都在等着电池革命,其实有一半是在找抽黄金车牌的活动入口,还有一半在试图蹭一份免费冰饮。剩下那一小撮,才会关心智驾是4.0还是AI自研到底通不通车道。

这不,今年的成都国际车展又上演了一出“群魔乱舞”大戏。国内外窝在一起卷,国产自主品牌一路逆袭,国际合资品牌思考如何本土化,展台不仅很大,还很努力。比亚迪直接“包馆”,像开了家连锁便利店,无论你进9号馆、室外街区、还是应急浮水场地(这个名词不知道是不是车也学会了游泳),都能插播一段“兆瓦闪充,天神之眼”自研技术demo。

奇瑞和长安轮番亮相,车马灯式的首秀和新品,拼得就是谁的“智能皮卡”更智能,谁的“多元混动”更混得开。长城、鸿蒙、吉利都不甘示弱,宣布“追赶”已被“引领”替代,华流闪耀全球。此处应该有掌声,但掌声太多,最后变成了“掌声中夹杂订单量”的尴尬数据。

鸿蒙智行“五界”齐聚。问界、智界、享界、尚界……感觉“界”不够用,明年恐怕要“六界”,直接对表道教体系。极氪、岚图、小鹏继续在智能化赛道刷存在感,电动化、智能化双料冠军。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份额都快打包发快递了,新能源渗透率超过45%,仿佛昨天大家还在猜会不会爆雷,今天已是“硬核创新引领世界”。感觉车企的转型都比我减肥还快,减脂速度有限,新能源增速无限。

成都车展热闹开场,国产逆袭,国际品牌新车型亮相-有驾

国际品牌那边也焦虑。但不慌——一边讨好豪华用户,一边照顾主流。贝爷奔驰、宝马、奥迪帅气登场,“纯电CLA”,“新BMW i4”,还有奥迪Q6L、E5 Sportback等名字听着比我的WiFi密码还复杂。沃尔沃、林肯、凯迪拉克陆续带新作,新瓶装新酒,豪华层级通吃。

合资与进口品牌继续夹缝中求生存,“燃油+电动”双保险开路。现代、福特、别克等换代升级,国产替换玻璃水盖子,海外品牌换个名字再冲一把市场。配置选择也越来越像点奶茶,谁家糖不多、奶多、加珍珠都要本地化。品牌影响力和速度成了白胶带,哪家贴得快能粘能沾。

到了智能驾驶这个环节,更是一场“脑力风暴”。华为乾崑ADS 4、Momenta飞轮、地平线征程6这些大模型系统覆盖量比我的手机内存还狠,极氪9X发布1小时破4.2万台订单,简直让当年小灵通都汗颜。岚图、MG4、电池升级、座舱升级,智己、奇瑞星途等各种新名词层出不穷。每家都说技术平权,“豪华”“智能”“安全”,到底平了谁的权,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平了广告部的KPI。

成都车展热闹开场,国产逆袭,国际品牌新车型亮相-有驾

说实话,许多品牌现在比李佳琦直播间还会讲“情感”。欧拉办“玫瑰之约”,让用户“共创痛车”,没准下次能聊出“痛觉经济”。奔驰在展台里塞熊猫和竹编,不搞大熊猫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过成都。捷豹路虎做“沉浸式体验”,仿佛要把观众塞进车厢让他自己点火跑两圈。黑神话悟空、奶龙等国潮IP联动,刺激年轻人钱包。蔚来升级100kWh电池,“购车门槛显著降低”,今后低门槛大概就是“可分期24年”。小鹏用AI机器人在展区互动,看得我都想问:“什么时候人形机器人能帮我按下买车付款键?”

车展不光卷技术,更开始卷生活。票根经济升级,你门票不止能看车,还能吃喝玩乐折扣拉满。青城山、武侯祠一起联动,餐饮、住宿、亲子活动,“逛车展”直接卷进“享生活”。七夕赶上开幕,顺势办新人打卡活动,十天撒糖福利,宠物公益也来了,捐了1000斤宠粮,城市温度也能量化。估计再发展几年,车展能顺便解决城市单身率、流浪动物和GDP增长。

成都车展热闹开场,国产逆袭,国际品牌新车型亮相-有驾
成都车展热闹开场,国产逆袭,国际品牌新车型亮相-有驾

冰饮狂欢、小红书社群、百事可乐活动、“一站式试乘试驾”等互动体验,基本实现了:只要有票,就能在展馆待一天,双腿走废,钱包未必干瘪。室外嘉年华声浪翻天,运动赛事和工厂研学,再加上“人车宠共生”,野蛮生长,全家老小都能找到一个蹲点理由。谁说中国城市只会搞广场舞?成都已经在“公园城市”模式下,把舞池扩展到了车展里。

回到政策,车展消费火成了“地摊经济”2.0。成都市各路补贴、奖励、红包轮番发,订单销量一天比一天高。相关部门连“黄金车牌抽奖”、“现金大礼包”都安排上了,现场热闹堪比春晚抽奖,差点以为“购车一体化服务专区”就是专门帮大家抽奖用的。其实更像是一场“全民大摇号”,参与过,输了,笑着说“下次还会来”,就像彩票一样,抽不到也挺开心。

快到最后了,得说句大道理:成都国际车展这二十八年,早成了汽车圈的人造风向标,每年见证产业变革和城市梦想,见证消费升级与创新转型。既是出行窗口,也是泡美式咖啡的“城市客厅”。它既像一面镜子,照出谁在玩新技术,谁在玩旧套路,也是一个大型讨论现场——每个人都能成为评论员,但没人能成为决策者。

想象一下,未来的车展也许不仅有订车与看车,还能挂号、相亲、宠物领养、甚至直接体验996。至于那句flag:“期待2026我们再相约”,多半是写给厂商和消费券领用达人们的。作为普通人,下次车展也许还是坐地铁过去——反正“智能驾驶”离我最近的体验就是碰到地铁司机打瞌睡。

最后一句话,借用本土车企的口号:科技引领生活,车展引领焦虑。成交额一再创新,技术突破不断进步,可我还是买不起心仪的车。这话说出去,成都人都懂。但不买车没关系,车展本身就是最完美的遮羞布。反正都在同一个展馆里,谁比谁更有梦想也不过是开了“天神之眼”而已。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