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不住了?宝马欧洲彻底告别传统4S店,统一定价变革来袭,国内4S变革到底还要多久才能跟上节奏

宝马欧洲放弃传统4S店了,你听说没?这事儿,看起来是远的,实际离我们没多远。我朋友小李在宝马一个经销商那边干过销售,他说以前客户砍价砍得头大,报价差十几万的都有,结果今年去欧洲那边出差,发现那边都改成总部定价了,统一透明,销售们别扭得不行。

说实话,我觉得这改变挺合理。4S店靠赚差价生存,但现在新能源和价格透明度这俩大杀器甩过来,传统经销商的利润几乎没了。听我修理师傅说,今年一个中型4S门店清库存,利润率低到只有0.5%(体感),他直言活像做慈善,多数时间就靠贴膜和金融服务勉强维系。

撑不住了?宝马欧洲彻底告别传统4S店,统一定价变革来袭,国内4S变革到底还要多久才能跟上节奏-有驾

但转头再说,厂家和经销商的关系,真心复杂。以前厂家给经销商的批发价,就像我们买菜批发价一样,量大成本才低。经销商得一次压几百台车,那资金压得慌,场地费、员工工资、贷款利息,哪一笔不叫钱?加上新能源汽车卖得慢,库存占资金,仓库里躺着的车每天都在烧钱。有点像家里囤了一大堆冰箱,没卖出去电费还白花。

这其中矛盾还藏着一个小细节,厂家给经销商压力严不严?很严。小李说,老板,每个月销售指标没达标,返点就少,到账后我们养活门店成问题。这就像公司里,业绩不达标扣奖金,连活儿都难干了——压力没人能忽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24年全国封闭4419家4S店,听销售老哥说,这还是三年来最多的数字。你细想,每天十几家店倒闭,消费者买车渠道变了。这事跟咱们生活里用软件叫外卖差不多,买车讲究效率和透明,谁还愿意跑来跑去砍价呢?这不,直播卖车、快闪店、直营店火热,线上弄定成新趋势。

当然我知道,我刚说4S快没戏了,有点大,得改口:传统4S店不是完全死了,特别豪华品牌依然有保有压。但以速度看,这模式必然加速瘦身,留的都是核心能打的。

撑不住了?宝马欧洲彻底告别传统4S店,统一定价变革来袭,国内4S变革到底还要多久才能跟上节奏-有驾

咱们再聊聊宝马模式。去年Mini在意大利、波兰试点,直营代理制简单理解就是:你买车,到总部定价店,店只是场地和服务,不能搞价格战。经销商退了赚差价这个职业身份,变成接单处理和售后服务人。收入来源变成服务费,听着坏,可经销商没库存压力,现金流更健康。

我猜测(样本少),这种模式能让厂家紧盯库存和销售,运营更高效,消费者省事儿,省下来砍价时间。供应链也算是变成了流水线,经销商这一环变得单纯,类似餐馆的点餐员和服务员,没啥出餐利润,但活不了。

说白了,这和咱们买菜煮饭差不多:以前菜市场杂乱,价格各不一样;现在超市统一标价,看得清楚,干活专心服务,大家心里都踏实。

撑不住了?宝马欧洲彻底告别传统4S店,统一定价变革来袭,国内4S变革到底还要多久才能跟上节奏-有驾

这变化在国内咋引起震动呢?一线经销商的抱怨声很大,我跟南方一个朋友聊,他直言库存资金压力大到连工资都成问题,还要承受全网降价割韭菜的冲击,有些车卖出去赔钱都不奇怪。对比下欧洲市场,国内节奏更快,竞争更激烈。

但这也让我想到一个问题,直营模式下经销商还能撑多久?毕竟在中国,4S店不仅是卖车,还承担了不少售后维修、改装和保险等业务部分。转型难度还是挺大的,不能简单照搬欧洲路子。但厂家和经销商双方的博弈已到瓶颈,矛盾激化,大趋势没得躲。

聊个小跑题,我这两天跟一个做汽车金融的朋友吃饭,他给我算了算,按现在中端车型的贷款利率和平均车价,4S店的资金成本真的挺吓人,简单算了一下,百公里经营成本里,贷款利息占的比重估计达到20%(估算)。这对于删不掉库存的经销商来说简直是无底洞。

撑不住了?宝马欧洲彻底告别传统4S店,统一定价变革来袭,国内4S变革到底还要多久才能跟上节奏-有驾

所以说,国内4S体系啥时候大变脸?恐怕未来两三年都很关键。宝马在欧洲已经迈步,这步伐要是慢了,最终可能是被市场和消费者赶着改。

你觉得呢?如果你是经销商,放弃差价,变成固定佣金的服务角色,还能做得顺坦吗?还是会觉得卖的不够赚钱,干着干着又想死死守着传统旧模式?我倒是挺想听听各位买车朋友,你们心里那杆秤,在哪儿?买车到底图个啥?便宜?省事?还是其他?

我记得去年去现场看了一下某品牌直营店,店员跟我说:现在客户线索80%来源线上,线下场地更多是做品牌体验和交付用。这就挺有意思了,未来4S店变成样板间,实际销售多半在线完成,不知你怎么看。

话说回来,随着宝马彻底试水直营模式,这对供应链层面的影响又会如何?库存集中化,物流压力加大,经销商服务范围缩减,会不会让零部件和售后连锁也跟着折腾一番?(这段先按下不表)

撑不住了?宝马欧洲彻底告别传统4S店,统一定价变革来袭,国内4S变革到底还要多久才能跟上节奏-有驾

那个,你买车时更喜欢啥样的体验?砍价厮杀,还是一价到底省心省力?欢迎聊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