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研发还两班倒?岚图卢放都看不下去,怒斥汽车非快消品

近日,一份名为“D项目两班倒实施方案评审推进会”的会议备忘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内容显示某车企要求CAE仿真、路试、碰撞、数据校准等研发环节全面推行两班制,供应商也需同步支持。 会议记录明确提到,此举旨在“通过双班工作机制将开发周期进行压缩”,并计划在T18D项目优先试点。 这份备忘迅速引发行业热议,许多人质疑:研发工作也能像生产线一样轮班倒吗?

车企研发还两班倒?岚图卢放都看不下去,怒斥汽车非快消品-有驾

这份会议备忘详细列出了实施两班倒的四大瓶颈:智驾开发软硬件匹配难度大、性能开发平台方案未完全锁定、数据发布与实物转化周期长、样车交付滞后影响验证进度。 作为应对措施,项目组提出在关键研发环节实行双班制,并压缩数据发布周期。 下一步行动包括制定12个月整体推进计划,并向高层申请资源。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种模式并非孤例,一些跨界造车企业早已在设计领域尝试两班倒,甚至通过在海外设研发中心利用时差实现24小时不间断开发。

博主回忆,2011年入行时,开发一款新车通常需要3到4年时间。 即使到2018年、2019年新势力崛起后,周期也维持在2到3年。 但如今,从定点到SOP(标准作业程序)只有一年,甚至更短。 这种压缩周期的趋势是否合理? 研发两班倒真的能提升效率吗?

车企研发还两班倒?岚图卢放都看不下去,怒斥汽车非快消品-有驾

研发工作的本质是脑力劳动,而非体力重复。 多位工程师指出,写代码、调试系统、数据分析等任务依赖灵感、专注和连续性。 白班人员干到一半,夜班接手,不仅交接容易出错,还可能导致BUG频发。 有网友比喻:“十个月生个孩子,10个人一个月能生出来吗? ”这种轮班制看似增加了工时,却可能降低整体产出质量。

夜晚加班时,咖啡因也难掩效率下降的事实。 研究显示,人体生物钟在夜间自然倾向于休息,强制工作会导致错误率上升。 某车企员工匿名分享:“晚上头脑不清,写出的代码第二天还得重改,反而拖慢进度。 ”管理层推行两班倒,是否忽略了研发的特殊性?

车企研发还两班倒?岚图卢放都看不下去,怒斥汽车非快消品-有驾

岚图汽车CEO卢放公开批评这种趋势,强调“汽车不是快消品”。 他在社交媒体上发言,指出智能汽车市场有被电子快消思维带偏的风险。 卢放将造车比作马拉松,认为真正的竞争壁垒在于长期数据积淀和持续迭代优化。 他提到,汽车作为高价值耐用消费品,关乎用户安全,不能牺牲可靠性追求速度。

卢放的观点引发共鸣。 他此前在7月就曾发长文讨论汽车“快消品化”问题,指出在消费升级和技术迭代推动下,行业过度追求出新速度。 但汽车的核心应是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和高耐用性。 每个细节如底盘调校、安全系统冗余,都需要时间打磨,无法速成。

车企研发还两班倒?岚图卢放都看不下去,怒斥汽车非快消品-有驾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推出1100余款新能源汽车车型(包括改款),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张永伟介绍,全新产品开发周期已缩短至30-40个月,小改款仅需8-12个月。 相比之下,外国品牌车型升级平均用时4.2年,而国内电动车企仅1.3年。 这种“快消式”推新节奏是否可持续?

质量问题随之浮现。 J.D.Power报告指出,2023年每百辆新能源汽车出现问题数比2022年增加21辆,包括断轴、断电、黑屏等故障。 市场监管总局数据表明,2023年新能源汽车召回72次,涉及160.3万辆,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2.3%。 这些数字折射出研发压缩背后的风险。

车企研发还两班倒?岚图卢放都看不下去,怒斥汽车非快消品-有驾

消费者反馈也印证了隐患。 某车主购买一款快速上市的新能源车,仅使用半年就出现多次系统死机,售后处理缓慢。 论坛上类似案例频发,有人吐槽:“买新车像抽盲盒,不知道哪天会出问题。 ”这种体验是否违背了汽车作为长期伙伴的初衷?

面对研发压力,一些企业探索更健康的提效方式。 上汽大众通过技术革新和流程优化,将开发周期从54个月缩短到24-36个月,但严守质量标准。 他们采用并联化研发模式,替代传统串联式,简化各环节衔接。 同时运用数字化工具和虚拟技术,积累数据赋能开发。

车企研发还两班倒?岚图卢放都看不下去,怒斥汽车非快消品-有驾

其他车企则注重员工福祉。 某品牌推出弹性工作制,允许研发人员根据状态调整工时,避免疲劳战。 管理者认为,高效产出源于合理资源配置,而非单纯延长工时。 有团队引入AI辅助设计,减少重复劳动,让工程师聚焦创新。

行业专家指出,研发不是流水线,而是系统性工程。 时间长短并非决定质量的关键,验证、试验和制造环节同样重要。 某机构研究显示,过度压缩周期会导致测试不充分,增加长期风险。 例如,碰撞测试需反复模拟,仓促进行可能遗漏安全隐患。

供应商层面也面临挑战。 两班倒要求配套企业同步加班,但小规模供应商资源有限,难以持续。 某零部件厂商负责人说:“夜班人手不足,质量检测打折,最终影响整车。 ”这种链式反应是否被主机厂充分考虑?

员工态度同样值得关注。 匿名调查显示,研发人员对两班倒普遍抵触,认为这是“假勤奋真低效”。 有人采取“磨洋工”策略,表面上加班,实际产出低下。 这种互信流失是否会导致企业文化恶化?

卢放强调,快节奏不该牺牲高品质。 岚图在开发中坚持长期测试,例如底盘调校需经过多种路况验证,数据积累达数万公里。 他们主张“一次选择,长久安心”,反对为抢市场交付半成品。

市场反应显示,消费者逐渐理性。 2023年销量数据显示,部分快速推新品牌口碑下滑,而注重质量的品牌复购率上升。 社交媒体上,用户更关注耐用性和安全记录,而非单纯追新。

行业讨论中,有声音呼吁回归本质。 汽车作为复杂工业品,研发需平衡创新与稳健。 例如,电池安全测试需模拟极端环境,匆忙跳过可能酿成事故。 有专家建议,行业应建立标准周期底线,防止恶性竞争。

政策层面也在关注。 相关部门正研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避免过度内卷。 但企业自律更为关键,是否有人愿放慢脚步,夯实基础?

案例对比鲜明。 某传统车企坚持36个月开发周期,每款车经过百万公里路试,故障率长期低位。 而某新品牌一年推三款车,召回次数却居行业前列。 这种差异是否印证了“慢工出细活”?

技术迭代本身不应成为借口。 智能驾驶等新技术确需快速更新,但核心硬件如车身结构、制动系统仍需时间验证。 某工程师比喻:“软件可OTA升级,但硬件缺陷召回成本巨大。

员工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 长期夜班导致研发人员疲劳累积,某企业体检数据显示,加班频繁团队颈椎病、失眠比例显著升高。 这种人力损耗是否计入企业成本?

消费者权益角度,汽车作为大宗消费,用户期待长期使用。 快速迭代可能导致老车型快速贬值,引发投诉。 有用户团体呼吁,车企应明确产品生命周期,避免短期行为。

行业数据揭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同比增三成,其中七成涉及质量和售后。 这种趋势若持续,是否会动摇市场信心?

国际对比中,德国车企平均研发周期仍保持3年以上,注重工艺沉淀。 他们的经验表明,品牌价值源于长期积累,而非短期爆发。

讨论至此,研发两班倒仅是行业浮躁的缩影。 随着竞争加剧,是否有更极端模式出现? 但卢放的发言已敲响警钟:汽车不是快消品,马拉松中稳扎稳打者才是最终赢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