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翻微博,突然看到有人发说,路虎竟然把揽胜极光降了19万?我还以为看错了,点进去一看,才发现事情不只是降价那么简单。讲真,这种大幅度的让利,反而让人心里堵得慌——卖得动的车,真需要这么拼命吗?我记得上次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车价可以变,但那股高大上的感觉,靠不靠得住你知道吗?这句话,越看越觉得有点道理。
估算一下,极光在降价前,市场售价大概42.98万,优惠幅度高达19万,咱就按最低的,算个34万的出货价吧。加上税和各种杂费,落地可能得36万左右。现在大部分店面报价,差不多只要23万出头(估算/体感),那降价幅度真的超过了半价。销量呢?2025年8月,整个路虎中国市场总销量才给了841辆这个数据(样本有限,你得这么想,它还包含了进口和国产的所有车型)。你说,这还算卖得动?那叫卖不动都难。
我曾经试驾过一台极光,经手机导航一调,发现换个路口转弯比我想象的还要卡壳——车身姿态稳定,辅助清晰,但你就会感觉啊,这车跟当年的高端"有点离谱。跟同级别的奥迪Q3、宝马X1比较,极光的底盘调校其实没那么硬,反而给我一种安心的感觉。可问题是,智能化和设计,毕竟没赶上,不能光靠老派就扛得过去。你会觉得它的内饰,很多按钮像是还保留在上一代的设计,更别说升级,像是被家里老人用的老式收音机。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豪华品牌逐渐边缘化的原因,除了市场变迁,还有个心理账户在作怪。你想,消费者的钱包变乏,真正花大价钱买面子的意愿变低。有人笑说,路虎这么折腾,也许就是以价换量的阵痛。过去几乎是有钱就能装,但年轻人更在意科技感、操控体验,别说几十万买个贵气的品牌了,他们更喜欢坐在功能齐全、操控灵活的车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一幕:销售那天直接跟我说,你知道吗,现在客人还能翻出当年那种炫耀的心理吗?但丁真的少了。这让我觉得,车除了品质,更像是一种身份符码。一路走过来,很多豪华品牌走到也许真需要面对内卷的压力。
我在想,路虎这个品牌到底还能坚持多久?我猜,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太多,但我觉得,退市这个字,似乎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国产品牌节节攻城,价格合理、配置丰富,豪华的定义被重新定义了。假如路虎赖着不走,可能只能靠那些死忠粉撑门面——而这些粉丝年纪也越来越大。年轻一辈,谁还会为了一纸身份去花大钱买个曾经高端的车?
说到这里,我的脑子突然弹出来一个问题——你觉得,品牌的光环还能持续多久?又或者,豪华车的标签,到底还值不值得为它付出那么多?看着这些走在边缘的车子,我心里就冒出个奇怪的猜测:是不是车变成了个性标签,比品牌更重要?毕竟,现在年轻人看车不再是身份象征,更像是表达自己的平台。
一辆车能陪你多久?从价格、卖相、配置,到日后维修和心情,这些细节,你有没有想过其实都跟感受有关?比如我那哥们儿修理工说,他见过不少二手车,外表光鲜内涵空洞。反而,一些平价车型用得省心实在,没啥大问题。既然如此,既然市场已经在向性价比倾斜,路虎要不要考虑换个路子?或者,是不是退而求次才是真正的出路(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在想,那个豪华概念,是一直被夸大的噱头,还是越强越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你是买家,你会看重品牌,还是实用?又或者,只是因为好面子,才会去拼命贷款?难怪有人说,品牌在某种程度上,像是一张面子纸,撑不住就会碎。可我还是喜欢观察这些细碎的变化,比如今天的入口转向灯,明天会不会出现智能感应中枢?这些小细节,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都在反映整个市场的心跳。
我不知道未来会解决不了,还是真的有潜在转机,但这场豪华品牌的逐渐边缘化战局,完全不止是一场价格战那么简单。比起变现的数字,更让人关心的,是:在这个新十年里,路虎和 similar brands,谁还能占据消费者的心?这,或许才能真正决定它们是不是还能活下来。
你说,下一辆车,最看重的还是那些触感——开车那一瞬,握在手里的感觉?还是那飘在空气中的标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