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出手了:油车不只是会“烧油”,还要玩转智能!
要说这两年汽车圈最大的流行词,那非“智能化”莫属。新能源品牌一个个卷得飞起,什么大模型、NOA、全程无接管……听起来个个都要上天。可在很多人眼里,燃油车好像和智能渐行渐远,要么传统,要么落伍。
结果,2025年上汽大众直接来了波“反向操作”——从8月全球首搭华为乾崑的奥迪A5L Sportback,到9月带端到端智驾方案的奥迪E5 Sportback,再到Pro家族2026款上新高快NOA,接着10月又牵手德国Neura Robotics玩起智能制造……一下子打了个措手不及。合资老牌的四十年积淀,愣是玩出了“油电同进、油电同智”的双轨路线。
生态共融:聪明要“因人制宜”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崔东树早就说过:燃油车的智能化,不能照搬电车那一套。毕竟硬件架构就不一样,直接硬套,还真容易“水土不服”。
上汽大众的思路很接地气——不搞闭门造车,而是组了个“科技朋友圈”。去年上海车展,他们一次性和百度、高通、Momenta等十家企业签了合作,表面看是开放,实际是“我挑我用,我来把关”。
拿Pro家族2026款来说,它的IQ.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不只是会自动变道、智能绕障、上下匝道,还专门研究了燃油车的非线性控制算法,把顿挫感降到最低,做到“油车也能像电车一样丝滑”。这种体验的细节,不是简单引进一个现成方案能玩的。
背后靠的,是上汽大众和卓驭科技七年的研发磨合——从开发到量产环节全参与,把技术和产品深度捆绑。
智能制造:工厂也能当“直播间”
除了车本身,他们在工厂也玩出了花样。和德国Neura Robotics合作,引进了会上手学活的认知机器人,不只是代替人工,更是改变整个生产逻辑。
位于上汽奥迪智造基地,关键工序自动化率100%,全流程可追溯,还能开放工厂直播——一年吸引50万人在线“云监工”,这波直接把工厂变成了品牌的“透明秀场”。
油电同智:体验才是硬道理
总经理陶海龙戳中要害:“我们不喊全程无接管,我们更自豪叫‘人机共驾’。”——这和很多车企天天比参数、赛里程的思路不一样。
Pro家族2026款的高快NOA,不用高精地图,不用激光雷达,靠800万像素双目摄像头+惯导就能完成360°感知。高速下匝道前如果车主突然变道,系统不会硬退出,而是帮你改路线,这种“不抢方向盘”的温柔感,谁不爱?更别提顶配免费,选装才5000块,直接让智能驾驶从“奢侈品”变成“家常菜”。
新能源这边,奥迪E5 Sportback的“德系DNA+端到端大模型”组合拳,让驾驶辅助有了三种模式,怎么舒服怎么开。语音助手更能一口气理解五个指令,还带声音克隆,交互更像和朋友聊天。
安全与品质:智能的底线
智能越多,越要稳。四十年的制造经验是上汽大众的底气。碰撞假人、电池包测试、5万小时试验……都是为了让智能不只是“能用”,更是“放心用”。
比如奥迪A5L的华为乾崑技术,是深度整合进奥迪自家的E³电子架构里,五大域控器+VMM运动管理,让智能决策和底盘控制像一个人似的协调。自清洁激光雷达还让它在雨雪天照样“看得清”。
市场用脚投票
2025年9月,上汽大众卖了9.13万辆,前三季度78.7万辆,奥迪品牌同比暴涨90%,国庆周订单环比飙了256%。数据很诚实——消费者认的是“靠谱的智能”。
从桑塔纳的制造启蒙到如今的智能生态,上汽大众始终按自己的节奏打牌,不追短期热点,而是用制造、产品和生态三条腿走路。
在“电动化等于智能化”的普遍认知中,他们用“油电同智”证明:智能不是新能源的专利;而在技术堆砌赛道,他们用“人机共驾”告诉大家:体验才是终点。
那么——你觉得未来5年,燃油车会因为智能化迎来新的春天吗?还是说,终究会被新能源全面碾压?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