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修车铺起家,5亿辆神话背后,本田摩托车分家后命运如何

最近,一条新闻可能很多人没太注意,但它背后的数字却相当惊人:本田公司在印度的一家工厂,庆祝了他们生产的第5亿辆摩托车下线。

5亿辆是个什么概念?

这几乎等于全球每十五个人里,就有一个人骑的是本田摩托。

战后修车铺起家,5亿辆神话背后,本田摩托车分家后命运如何-有驾

这家1948年才从一个修车铺起步的公司,去年光是卖摩托车,就赚了超过1700亿人民币,这个利润比他们卖汽车的利润高出了一倍还多。

这个消息听起来,像是一个商业神话达到了顶峰,但如果我们仔细扒一扒,就会发现这个庞大的摩托帝国,眼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麻烦,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市场,一场可能动摇其根基的“内部风暴”已经开始了。

我们先得搞明白,本田的摩托车凭什么能卖遍全世界。

这事得从它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说起。

二战刚结束那会儿,日本国内一片萧条,汽油比金子还贵,大家出门基本靠蹬自行车。

本田宗一郎就发现了一个商机,他把军队淘汰下来的一些小发动机,改装一下装到自行车上,做成了“助力自行车”。

这东西在当时简直是神器,一下子就火了。

从那时候起,本田就奠定了一个核心理念:造老百姓真正需要、用得起的东西。

这个理念后来发展成了一套非常厉害的策略,简单说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战后修车铺起家,5亿辆神话背后,本田摩托车分家后命运如何-有驾

你看看他们的产品就知道了。

在东南亚那些路窄人多的地方,他们卖的是超级幼兽(Super Cub),这款车皮实、省油,能拉货能载人,简直成了国民级的交通工具。

到了印度,一个对价格特别敏感的市场,本田就主推便捷实惠的踏板车Activa系列,牢牢抓住了城市通勤人群的需求。

可一到美国和欧洲,画风立马就变了,他们卖的是像“金翼”(Gold Wing)这种豪华旅行摩托,配置堪比一辆小轿车,专门给那些享受长途骑行的人准备的。

正是靠着这种精准的市场定位,本田在全球铺开了超过3万个销售点,这个网络比麦当劳的门店还要密集,把摩托车卖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时代变了,过去的成功经验,现在可能成了包袱。

最大的挑战就是电动化。

在燃油摩托车领域,本田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但在电动摩托这个新赛道上,它明显慢了半拍。

它的老对手雅马哈,在电动摩托相关的技术专利申请数量上,早就把它甩在了后面。

战后修车铺起家,5亿辆神话背后,本田摩托车分家后命运如何-有驾

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本田可能会很被动。

虽然本田自己也定了个目标,说要在2030年让电动摩托的销量占到总销量的四成,但市场可不等人。

他们在印度投资扩建工厂,也是被逼得没办法,必须在新生产线里给电动车腾出地方,因为大家都看明白了,再不转型,以后车子就卖不动了。

如果说电动化转型是远虑,那中国市场的变化就是近忧,而且是迫在眉睫的大麻烦。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本田在中国是靠两家合资公司打天下:新大洲本田和五羊本田。

这两家公司就像两兄弟,经常共用一个车型平台,稍微改改外观和名字,就各自拿去卖。

在市场快速增长的年代,这个策略很有效,能迅速占领市场。

但是,从今年开始,这个规矩被打破了,两家公司正式“分家”,以后要各自开发和销售完全不同的车型。

这一“分家”,立刻就让市场变得复杂起来。

战后修车铺起家,5亿辆神话背后,本田摩托车分家后命运如何-有驾

新大洲本田似乎开始走亲民路线,主打性价比,比如他们新推出的复古电动车DAX e,定价在一万八千元左右,明显是想吸引那些追求个性的年轻人。

而五羊本田则一头扎进了高端市场,他们推出的Zoomer E电动摩托,价格直接卖到了两万六千元。

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对于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可能就会犯嘀咕:“都是本田,怎么价格差这么多?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本田?”这种品牌认知上的混乱,很容易让消费者在选择时感到困惑,最后可能谁的也不买。

更关键的是,这种内部竞争发生在了一个非常不合时宜的时间点。

现在的中国电动两轮车市场,早就是一片红海。

以雅迪、小牛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不仅在价格上极具优势,而且在智能化、互联网功能等方面,玩得比这些传统日本品牌溜得多。

我们的国产品牌更懂中国年轻人需要什么,比如更好的手机互联、更智能的防盗系统、更时尚的设计。

在这种背景下,本田的两家合资公司不想着一致对外,反而开始内部“打架”,一个卖高价,一个卖低价,这无疑会消耗掉品牌长期以来积累的信誉和优势,给本来就虎视眈眈的国产品牌,留下了一个绝佳的进攻机会。

战后修车铺起家,5亿辆神话背后,本田摩托车分家后命运如何-有驾

可以说,本田在中国市场的这次“分家”,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不是“1+1>2”,而是“1+1<2”,甚至可能把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

当然,本田这个庞大的企业也意识到了危机,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自救。

为了吸引越来越不爱骑摩托车的年轻人(在日本,考摩托车驾照的年轻人数量在过去20年里减少了四成),他们又是搞游戏联名,又是让AI人工智能辅助设计新车,甚至还和打车软件合作,研究用摩托车搞冷链物流,脑洞开得很大。

他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底牌,就是雄厚的财力。

前面提到,本田的摩托车业务非常赚钱,他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用摩托车赚来的钱,去补贴投入巨大的汽车电动化转型。

这招“两轮养四轮”,听起来像是一场豪赌,用自己的优势业务去供养一个前途未卜的新业务。

总的来看,今天的本田就像一个走在钢丝上的巨人。

一边,是它赖以生存、利润丰厚的燃油摩托车市场,这个基本盘不能丢;另一边,是必须不计成本投入的电动化未来,这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它既要应对全球不同市场的环保法规,比如欧洲的碳关税、中国的新国标,又要处理像印度市场那样的地方保护主义。

而中国市场这对“分家”兄弟的内部竞争,更是给这根紧绷的钢丝,又增加了一份不确定的风险。

这个曾经创造了5亿辆神话的摩托帝国,能否在这场大变革中成功渡劫,现在真的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