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要不是日本人自己捅破这层窗户纸,我还真就蒙在鼓里,傻乎乎地以为我们跟人家还在掰手腕呢。结果人家那头,心态早就崩了。
这事儿得从一场车展说起,听着是不是有点平淡?别急。地点是东京,2023年10月,汽车界的麦加圣地。这地方的车展沉寂了好几年,结果那次突然跟打了鸡血似的,参展商从192家猛增到475家,人山人海。就在这片喧嚣里,一个“不速之客”直接把场子给镇住了——中国的比亚迪,开着它的“海豹”、“元plus”几员大将,就这么浩浩荡荡地杀了进来。
这可不是来凑热闹的。这是中国车企头一回这么大规模地在日本“踢馆”。几辆车摆在那,但所有人都闻到了一股新王登基的味道。日本媒体直接整出一句金句,带着一股子酸溜溜又不得不服气的味道:“中国用十年,走完了我们五十年的路。”
就这一句话,像一把钥匙,直接捅开了日本人看待中国的那个五味杂陈的“潘多拉魔盒”。里面装的不是妖魔鬼怪,而是一个让他们感到既陌生又恐惧,甚至有点儿崇拜的中国。
你知道的,丰田,那可是日本的“国之重器”,经济的顶梁柱。多少年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话可不是吹的。省油、耐用,舒舒服服,丰田靠这几招鲜吃遍天,稳坐全球老大的宝座。但现在,这位老大哥的日子不好过了,尤其是被中国这帮“小年轻”搞得焦头烂额。
怎么个搞法?新能源呗。咱们这边新能源车市场跟疯了一样地长,现在本土品牌占有率直接飙到七成以上。这已经不是“狼来了”,这是狼群直接在你家客厅开party了。丰田他们手忙脚乱,降价促销,能使的招都使了,结果呢?销量还是那个熊样。反观蔚来这种,又是换电站,又是电池租赁服务(BaaS),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直接把用车体验玩出了花,把德国的BBA(奔驰宝马奥迪)都打懵了。
日本的资本家们心里那叫一个纠结。一边看着中国这块大蛋糕眼馋,想进来分一杯羹;另一边又怕得要死,生怕这蛋糕里蹦出个孙悟空,一棒子把他们自己的饭碗给砸了。
你以为他们只盯着汽车这点事儿?那就太小看人家了。日本对我们的关注,那叫一个“立体化、全方位、无死角”。早在2015年,当我们大部分人还在讨论航母啥时候下水时,日本的专业媒体就已经在深度剖析咱们的电磁弹射技术了。他们不是听风就是雨,是真的把咱们当成头号“研究对象”,研究得比我们自己还透彻。这种深入骨髓的警惕,早就超越了普通人理解的“威胁论”那么简单。
经济上就更别提了。2011年咱们GDP超了他们,他们心里咯噔一下;2014年,按购买力平价算,咱们直接把美国也超了,他们就彻底沉默了。这已经不是赶超了,这是换了个赛道,我们自己当裁判了。再加上什么“一带一路”,我们不光是自己玩得好,还带着一帮兄弟一起玩,在全球牌桌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
日本人那份焦虑,与其说是敌视,不如说是一种对强大对手的本能敬畏。就好像一个常年考第一的学霸,突然发现班里那个闷头做题的同学,不仅数理化全线碾压,连作文都开始引经据典,竞选班干部了。这谁受得了?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社会内部对咱们的看法,简直是精神分裂级别的。
他们的精英阶层,那些真正手握方向盘的政客、商人,对中国的认知清醒得可怕。有个叫加藤嘉一的日本媒体人就说过,在东京,你一天之内根本躲不开中国元素。便利店里是中国的商品,企业会议上讨论的是如何应对中国的竞争,大学里最火的第二外语是汉语。他们看我们,早就不是那个“世界工厂”了,而是一个能跟美国掰手腕的全球玩家。
可镜头一转,你看日本的普通老百姓,那认知简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媒体塑造的那些标签里:环境污染严重啊,游客素质不高啊……这种信息差,就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一样。
不过,变化也在悄悄发生。日本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中国。他们来留学,来旅游,跟我们交朋友。他们亲眼看到一个高大、年轻、充满能量的中国,那个刻板印象瞬间就崩塌了。这股力量虽然还小,但就像种子已经埋下,早晚会破土而出。
所以你看,当日本媒体发出“十年走完五十年路”的惊叹时,他们看到的,早已不只是一辆辆驰骋在东京街头的中国电动车。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所有领域,都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全面崛起的庞然大物。这种强大,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感,让旁观者心生敬畏。而我们自己,身处这股洪流之中,有时候反而感觉没那么真切。或许,只有通过对手震惊的眼神,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自己已经走了多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