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从“增程之王”到纯电阵痛,“尖子生”的转型困局如何破?


2025年10月,理想汽车的资本市场表现与销量数据呈现出诡异的“背离”:纯电车型i6上市即宣布“全年产能售罄”,订单量突破5万台[4-0],但股价却在发布当晚从盘前涨5%转为收盘跌5.6%。与此同时,其核心增程车型L系列已连续4个月销量同比下滑,7、8月降幅更是分别达到39.7%和40.7%。这家曾以“百亿年利润”领跑新势力的“尖子生”,正陷入“增程退潮、纯电未起”的转型阵痛。为何市场对理想的纯电新品“不买账”?增程红利消退后,理想的“第二增长曲线”能否如期兑现?

一、增程“王座”动摇:从年销冠军到连续4个月下滑

理想汽车的崛起,几乎与增程市场的爆发同步。2023-2024年,增程式电动车以181%、78.7%的同比增速成为新能源赛道“最靓的仔”,而理想凭借L系列精准卡位家庭用户,连续多年蝉联中高端增程市场销量冠军。但2025年以来,这条“黄金赛道”突然踩下刹车:7月、8月增程市场销量同比分别下滑11.4%、9.5%,理想L系列更是“重灾区”,8月整体销量不足3万台,被蔚来(含乐道、萤火虫)首次超越,连续2个月掉出新势力TOP5。

增程市场的拐点,本质是“过渡产品”的宿命终局。一方面,纯电技术的突破让“里程焦虑”成为过去——当前主流纯电车型续航普遍超500公里,10-20分钟超充可补能300公里,而上海等城市取消增程车免费绿牌政策,进一步削弱其政策红利;另一方面,竞争对手的“精准狙击”让理想腹背受敌:问界M7增程版以“低价+鸿蒙生态”分流家庭用户,小鹏G6i以“智能驾驶+性价比”吸引年轻群体,就连传统车企也纷纷推出增程车型,将这条赛道卷成“红海”。

对理想而言,更棘手的是增程车型的“利润支柱”地位。L系列贡献了公司超80%的营收和利润,其毛利率高达25%-30%,而纯电车型i8、i6的毛利率仅为15%-20%。当增程销量下滑与纯电低毛利叠加,市场自然对其“增长质量”产生质疑——这也是理想股价从2024年高点下跌超40%的核心原因。

图片

二、纯电路线“一波三折”:i8遇冷、i6承压,错失的窗口期还能追回吗?

早在2024年,理想就试图以MEGA开启纯电路线,但这款定价超50万元的高端MPV最终以“慢热”收场。2025年,理想押注i8(大六座纯电SUV)和i6(中型纯电SUV),希望复制L系列的成功,却再次陷入“生不逢时”的困境。

1. i8:被“围剿”的“后来者”

作为理想首款走量纯电车型,i8上市即面临“三面夹击”:一面是乐道L90以“35万起+换电”的组合拳定向狙击,直接对标i8的家庭用户基本盘;另一面是问界M8纯电版凭借“华为智选”生态抢占科技爱好者心智;更远处,特斯拉Model YL以“降价2万元”的策略分流年轻群体。尽管i8继承了理想一贯的“空间优化”“座椅舒适性”优势,但在“价格战+生态战”的围剿下,上市首月销量不足5000台,远低于预期。

为挽救颓势,i8上市仅一周就紧急调整策略:取消三个配置版本,统一为“标配空悬+冰箱+VLA”的单一版本,相当于变相降价3万元。这种“上市即改款”的慌乱,暴露了理想对纯电市场竞争烈度的误判——增程时代“以产品力说话”的逻辑,在纯电赛道已不再适用。

2. i6:“以价换量”的无奈妥协

相较于i8的“高端试探”,i6被寄予“走量”厚望。理想为此打破“不请明星代言”的惯例,邀请易烊千玺站台,并以“24万起+全系标配空悬”的定价策略冲击主流市场[4-0]。这一价格比同级别问界M5纯电版低2万元,比特斯拉Model Y低3万元,堪称“诚意满满”。

市场反馈似乎印证了策略的有效性:i6上市10天订单破5万台,成为理想“热度攀升最快的产品”。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却给了理想一记“冷水”——股价不涨反跌,核心担忧在于“毛利率牺牲”。据测算,i6的毛利率比L系列低10-15个百分点,即便月销1.5万台,全年贡献的利润增量也仅54亿元,难以抵消L系列下滑带来的损失。

理想的纯电困境,本质是“慢热策略”与“市场窗口期”的错配。当增程市场仍处高位时,理想对纯电布局“犹豫不决”;当增程退潮、纯电成为必选项时,乐道、问界等对手已抢先卡位。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理想用一年时间让MEGA‘重生’,却在i系列上错过了最佳窗口期。”

图片

三、资本市场的“尖子生烦恼”:为何理想不能像小鹏蔚来那样“讲故事”?

在新势力阵营中,理想的财务数据曾是“优等生”:2024年净利润超120亿元,远超小鹏(亏损)和蔚来(微利)。但如今,这份“优势”却成了“枷锁”——市场对理想的估值逻辑已从“增长速度”转向“利润质量”,而小鹏、蔚来仍可凭借“困境反转”“技术突破”等故事获得估值溢价。

具体来看,资本市场的担忧集中在三点:

  • 利润结构恶化:增程车型毛利率下滑(价格战)+纯电车型低毛利(规模未起),可能导致2025年净利润同比下滑超20%;
  • 现金流压力:为支撑纯电产能爬坡,理想上半年资本开支达80亿元,同比增加50%,而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减少15%,存货周转天数从85天增至102天;
  • 战略定力存疑:从增程到纯电的“摇摆”,让市场担心理想是否会为短期销量牺牲长期技术投入——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而小鹏、蔚来均在15%以上。

这种“苛刻”的要求,恰恰源于理想早期的“完美人设”。当它以“盈利模范生”形象立足时,就失去了“亏损换增长”的容错空间。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言:“小鹏蔚来可以说‘我们在为未来投入’,但理想必须证明‘现在就能赚钱’——这就是尖子生的代价。”

四、破局关键:在“短期销量”与“长期利润”间找平衡

尽管面临多重压力,理想并非没有破局机会。从i6的订单热度和MEGA的“慢热翻盘”来看,其产品力仍具竞争力。要走出转型阵痛,理想需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

1. 纯电产能与成本控制:从“爬坡”到“降本”

i6当前的产能规划为10-12月分别生产1.3万、2.3万、2.5万台,全年目标6.8万台[4-0]。若能如期达成,不仅可分摊纯电平台的研发成本,还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采购价。据测算,当i6月销稳定在2万台以上时,毛利率有望提升至20%以上,接近增程车型的“及格线”。

2. 差异化技术标签:从“堆配置”到“造生态”

理想的纯电车型仍未摆脱“配置内卷”的惯性,而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不可替代的体验”。例如,可依托家庭用户基本盘,开发“亲子交互系统”(如后排儿童娱乐屏+家长远程监控);或深化“能源生态”,与充电运营商合作推出“家庭充电套餐”,解决多孩家庭的补能痛点。

3. 资本市场沟通:重塑“纯电价值”叙事

理想需要向市场传递更清晰的纯电战略:不是“被动转型”,而是“主动布局”。例如,强调i6的用户画像与L系列“互补”(L系列主打35万以上家庭用户,i6覆盖25-35万年轻群体),而非“替代”;用数据证明纯电车型的用户留存率(如i6车主中30%是首次购买理想),打破“内部竞争”的担忧。

结语:“尖子生”的必修课——接受“不完美”的转型

从增程到纯电,理想的转型阵痛本质是“舒适区”与“必选项”的碰撞。早期靠增程“一招鲜”登顶的理想,如今需要补修“纯电学分”:接受短期利润下滑,容忍市场对“不完美”的批评,甚至承担转型期的销量波动。

对理想而言,i6的订单只是“开始”,能否将“纸面热度”转化为“持续交付”“利润改善”,才是对其战略定力的真正考验。毕竟,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没有永远的“尖子生”,只有不断适应规则的“破局者”🚗💨

(数据来源:36氪《理想汽车,“尖子生”不好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