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拉开车门时,那个咔哒声,居然让我瞬间想起了老爷车的机械质感——哈哈,谁说电动车必须没有机械感呢?
我跟朋友聊天,他说:你觉得奥迪A7和奔驰E级,哪个更实际?其实问题挺吊,价格差不多,技术面我觉得差异挺大。奥迪A7,车身更偏修长,操控感挺灵,那种线性反馈很舒服;而奔驰E级,悬挂调教得更软,更加注重隔音和舒适度。
不过我体感,这两款车在操控细节上,还是奥迪表现得更精准点(估算:底盘调校,样本3人体验,差不多走线和反应时间都快个三五毫秒),但奔驰某些时刻会让我觉得像在云里飘着,偏软。这个偏软不是不好,只是意味着它的调校更偏于养生。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了几张车门内饰的照片,那个缝线细节超细腻,又没有太多突兀的装饰,用料讲究得很,感觉像是那种偷懒不得的日系车,都没法比的档次。
我一直挺困惑,同价位中,为什么很多品牌会在电池包的布局上走省事路线?你想啊,像这次AMG GT XX的电池设计,轴向磁通电机和直冷电芯的结合,简直就是把科技都堆车里。那些模块化设计,虽然能缩短装配时间,但从供应链设计角度看,可能是为了标准化生产?(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供应链,我有点脑洞:宝马在3系的面板上变得更灵活,其实是它用了软性供应链策略,一次性采购多款面板,后续按需求拼装。你可以想象,就像做拼图,不同块拼起来,既减少成本,也便于后续变化。这和造电池电芯其实挺像的——一大堆零件,研制得差不多后,再做组合,效率更高一些。
不过我也得更正一下,上面那说,电池的直冷技术,虽然明显优于传统水冷(比如冷冻电池,保持最佳温度,续航和寿命都能双赢),但这个技术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不一定全面推广。毕竟,加热、冷却都要精准,同时还得考虑成本,不能太贵。
说起这个,我有个疑问,未来高性能电动车会不会变得像今天的超级跑车一样贵得离谱?估算,像AMG那样的,单车成本可能超过15万——这个开销能不能由未来电价下调或技术成熟来匹配?(自己都不清楚,这是不是我想多了)
我竟然还没说,刚才那车的充电速度,1兆瓦,2分钟多点就充满,真心觉得够飞一会儿了。之前还在对象上抱怨充电难,现在想想,充电速度已经不是问题,除非长时间出门,才会担心时间浪费。
这里还要说一句:许多厂家抠技术,真是不惜血本,毕竟研发投入大,技术壁垒也高。电芯直冷这个技术,很多传统制造商都还没意识到它的潜力,就像我朋友说这东西得靠创新驱动,但谁在背后投入?供应链、研发团队的博弈,像拼拼图一样细腻。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这车的耐久性,到底能跑几万公里?是用十年还是五年算的?什么样的保养周期?(这段先留白)
有个细节让我觉得更真实——就是修理工所说:新技术确实好,但修个车不比小时工修板金,只要零件好调,保养更高效。这让我觉得,新技术也不是万能,还得看服务链条能不能跟上。
就这个未来赛事级性能来说,可能车辆的维护和操作会变得更像F1,要求操控手感、反应速度都必须极致。那我心里又开始萌生疑问,普通人家能真驾驭得了吗?还是说,这就是专家的游戏?
一边想着,一边觉得,下一次我得试试那种飞速充电体验。毕竟驾驶,既看技术,也看实际用车体验。
可想而知,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提升,其实比我想象中还快。只真正能让普通人愿意接受的,是它们背后的服务,还有那些肉眼可见的改变点。
现在在路上跑的车,又会变成什么样儿?我不由得开始期待。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