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小米汽车因旗舰车型SU7 Ultra的连环争议,遭遇入局新能源汽车市场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从3月车主飙车事件到5月的“锁马力”“假风道”风波,这场始于技术争议的舆论风暴,最终演变为近400名车主集体维权与资本市场的避险性抛售。5月13日,新能源板块单日跌幅超3%,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等龙头股市值蒸发超千亿元,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赛道的信心遭遇重击。
技术争议连环引爆:从飙车失控到“皇帝新衣”
3月7日,一段SU7 Ultra城区飙车至303km/h的视频引发公众对新能源车安全伦理的质疑。吉利副总裁杨学良多次公开批评,直指“技术下沉隐患”,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竞争矛盾浮出水面。两个月后,争议再度升级:4月30日小米通过OTA推送1.7.0版本更新,将SU7 Ultra宣传的1548匹马力限制至900匹,车主需在浙赛跑进1分46秒才能解锁全功率,被质疑“性能缩水”。更致命的是,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被拆解证实风道未贯通,沦为装饰件,维权车主怒斥“虚假宣传”。
维权潮与资本震荡:400车主三箭齐发
截至5月13日,全国已有387名SU7 Ultra车主签署联合声明,提出公开致歉、全额退还选装费用、解除动力限制、建立长期质量监督机制等四项核心诉求。部分车主已向北京法院提交集体诉讼材料,并计划发起“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知情权立法”联署。资本市场迅速反应:13日新能源板块全线下跌,港股汽车指数暴跌3.39%,宁德时代单日市值蒸发156亿元,隆基绿能股价创年内新低至14.18元,较2021年峰值缩水83%。
销量与信心的冰火两重天
矛盾的是,小米汽车销量数据仍显韧性。2025年3月SU7系列销量达29,244辆,4月交付量超28,000台,一季度累计75,869辆的成绩甚至跑赢部分新势力。但资本市场更关注长期风险:新能源车ETF融资余额降至419万元新低,机构舆情指数显示投资者对技术合规与品牌信誉的担忧加剧。行业专家指出,小米的危机暴露了新势力“重营销轻品控”的通病,若无法重建信任,高增长态势或将逆转。
信任重建:小米的生死时速
面对风暴,小米汽车7日内连发两次致歉声明,承诺为前舱盖选配车主提供3万元补偿、解除动力限制。但维权车主代表表示:“补偿方案治标不治本,我们要的是技术透明。”这场危机已超越单一品牌范畴,成为检验新能源汽车行业合规性与用户权益保障的试金石。当资本用脚投票、用户用手维权,小米能否在销量曲线崩塌前修复信任裂痕,将决定其造车故事的终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