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车市,与其说是“冰火两重天”,倒不如说是“乾坤倒悬”。那边厢,新能源的战鼓擂得震天响,恨不得把“改朝换代”四个字烙在脑门子上;这边厢,燃油车却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这泾渭分明的两极分化,着实耐人寻味。
先说新能源这头,52%的市占率,什么概念?相当于你溜达一圈,迎面开来的两辆车里,就有一辆是绿牌。这蹿升速度,比我小时候追着卖糖葫芦的吆喝声还快。比亚迪、吉利这些个自主品牌,算是扬眉吐气了,销量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窜。尤其是插混和增程,增速竟飙至七成。究其根本,无非是口袋渐鼓的老百姓,既不想有续航焦虑,又想赶个时髦,能烧油能充电的,自然更受青睐。你看理想L9卖得俏,不就印证了这道理?谁不想出趟远门,心里有谱,底气十足?
反观燃油车阵营,那叫一个门可罗雀。车展上人烟稀少,合资品牌库存如山,经销商愁容满面。一位德系品牌的老哥跟我唏嘘,说现在卖一辆燃油车,挣的钱还不够塞销售的牙缝。这话说得,透着一股子英雄迟暮的悲凉。想当年,躺着数钱的舒坦日子,如今是镜花水月,一去不返了。你说这合资品牌,往昔何等风光,如今怎就落得这般田地?
更抓马的还在后头。赛力斯(跟华为搅和在一起的那个)单季净利突破55亿,赚得钵满盆溢;另一厢,某家新锐势力却爆出裁员、停产的丑闻。同样是靠电吃饭,境遇咋就云泥之别呢?头部三家,比亚迪、特斯拉,外加一个理想,鲸吞了过半的市场份额。剩下的那些,只能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日子捉襟见肘。有些小众品牌的库存水位,已经漫过了2.5个月的警戒线。这意味着啥?意味着再不放量,恐怕就要鸣金收兵,关门大吉了。
说到底,这年头的车市,已然不是单纯的技痒难耐,更是关乎存亡的生存游戏。技术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你能不能戳中消费者的痒点,能不能在血雨腥风的价格战里苟延残喘,能不能适应这瞬息万变的市场风向。
有人归咎于政策倾斜,这话不假,但有失偏颇。政策之于新能源,确是东风,但能否借势而起,还得看各自的造化。自主品牌这些年,在技术上、设计上、营销上,都下了不少苦功。反观那些合资品牌,依旧抱着老黄历不放,慢条斯理,终究被市场洪流所裹挟。
当然,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合资品牌并非全然没了戏码,关键在于能否放下身段,真正洞悉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祭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否则,只能坐视市场份额被一点点蚕食殆尽。
五一黄金周将至,各地的车展也将陆续拉开帷幕。可以预见的是,这场“冰与火”的鏖战,必将更加白热化。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燃油车的时代,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走向终章。这宛如一个时代的挽歌,有人黯然退场,有人奋起反击,有人趁势而起,最终,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回想当年,大家还在争论新能源车是不是“圈钱”的幌子,谁又能料到今日之局面?彼时觉得遥遥无期的未来,如今已是触手可及。唯一亘古不变的,便是变化本身。这句老生常谈,在车市这片江湖,显得格外掷地有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