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几天,一条新闻在汽车圈和财经圈刷屏:德国大众集团2025年第三季度净亏损10.72亿欧元。
这是它近五年来第一次出现季度亏损,也是近年来最差的一次单季表现。
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的第一反应是:
大众不是全球销量最大的车企之一吗?
怎么突然就“亏麻了”?
别急,这事没那么玄乎,但也没那么简单。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件事掰开揉碎讲清楚:
大众到底怎么了?
是它自己出了问题,还是整个行业都在“过冬”?
对中国消费者、对普通打工人、对想买车的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先说结论:
大众这次亏损,不是因为卖不动车,而是因为“花钱太多、赚钱太少”,再加上外部环境突然变冷,三重压力叠加,才导致账面上出现了巨额赤字。
我们先看一组数据。
2025年前三季度,大众全球交付汽车658万辆,同比增长1.8%。
光第三季度就卖了219.9万辆,比去年同期还多了1%。
也就是说,车还是照常卖,工厂也没停工,市场也没崩盘。
但利润却断崖式下滑:前三季度净利润34亿欧元,同比暴跌61.5%。
而第三季度直接亏掉10.72亿欧元。
这就像你开了个小饭馆,客人没少来,甚至比去年还多,但月底一算账,不仅没赚,反而倒贴了一大笔钱。
问题出在哪?
答案藏在三个关键词里:
电动车、保时捷、美国关税。
第一个关键词:电动车。
大众这几年一直在推电动车,比如ID.系列,在中国、欧洲都铺了不少。但现实很骨感:
电动车的利润率远低于燃油车。
为什么?
因为电池贵、软件开发贵、平台重构贵,而且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
在中国市场,比亚迪、小鹏、蔚来这些本土品牌靠着成熟的三电技术、智能化配置和性价比,把价格压得很低。
大众的电动车要么定价高没人买,要么降价卖就亏本。
结果就是:电动车卖得越多,整体利润率越被拉低。
大众CFO阿诺·安特利茨自己也承认,“低利润率的电动车产量增加”是业绩走弱的重要原因。
这不是大众一家的问题,几乎所有传统车企转型电动时都面临这个困境:
销量上去了,利润下来了。
第二个关键词:保时捷。
很多人以为保时捷是“印钞机”,确实,过去它一直是大众集团最赚钱的品牌。
但今年,保时捷成了拖后腿的那个。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保时捷营业利润从去年同期的40亿欧元暴跌99%,只剩4000万欧元。
第三季度更是直接亏损9.66亿欧元。
为什么会这样?根源在于战略反复。
2022年,保时捷高调宣布“到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80%”,一副要All in电动的姿态。
结果到了2025年9月,眼看豪华电动车市场没起来,又紧急转向,宣布回归内燃机,搞“燃油+插混+纯电”三条线并行。
这种180度的大转弯,代价极高。
光是调整产品规划、取消电池投资项目、裁员重组,就花了27亿欧元。
全年预计要烧掉31亿欧元。
更麻烦的是,之前为纯电路线投入的厂房、设备、研发,很多成了沉没成本。
这种“战略试错”的成本,最终全部计入财报,直接拖垮了大众的整体利润。
第三个关键词:美国关税。
美国从去年开始提高对欧洲进口汽车的关税,目前税率高达15%。
虽然比贸易战高峰期的27.5%有所回落,但相比过去的2.5%,已经是六倍之多。
这对大众打击不小,北美市场第三季度销量下滑9.8%,只有24.69万辆。
而美国原本是大众高端车型,尤其是保时捷的重要利润来源地。
大众自己测算,仅关税一项,2025年全年就可能带来最高50亿欧元的额外负担。
这还不包括因成本上升导致的销量进一步下滑。
换句话说,就算产品没问题,光是“进门费”涨了,利润就被吃掉一大块。
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总共给大众带来了约75亿欧元的“额外负担”。
如果把这些一次性支出剔除,大众前三季度的实际经营利润率是5.4%。
CFO说,这个水平“在当前环境下总体尚可”。
这话听着有点自我安慰的意思,但也说明:大众的基本盘还没崩,只是被短期阵痛压得喘不过气。
那大众接下来怎么办?
从公开信息看,它已经在做几件事。
一是收缩战线,砍掉不赚钱的项目。
比如保时捷已经取消了独立的电池业务投资,奥迪也在缩减软件开发规模。
大众集团整体也在关闭德国利用率低的工厂,计划到2026年前节省100亿欧元成本。
二是加强合作,借力打力。
在中国,大众和小鹏汽车联手开发新平台,和地平线、中科创达分别成立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合资公司。
在美国,它投资了Rivian,试图通过本地化合作绕开关税壁垒。
这种“不自己硬刚,而是找伙伴一起干”的思路,其实挺务实。
三是重新聚焦中国市场。
尽管第三季度在华销量下滑7.2%,但大众依然把中国视为电动转型的关键战场。
它已经把部分研发职能从德国搬到合肥,并计划在2026年推出至少6款针对中国用户的新纯电车型,其中4款定价在2万欧元左右(约合15万人民币)。
这个价位,正是当前中国新能源市场的主战场。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大众这么惨,是不是意味着德系车不行了?
其实没那么悲观。大众的问题,更多是“转型期的阵痛”,而不是“系统性崩溃”。
它的燃油车依然有稳定的客户群,西欧和南美市场还在增长,现金流也还算健康。
Bernstein的分析师就指出,大众的汽车业务净现金流高于预期,主要得益于库存减少和资本开支控制。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整个传统汽车行业的结构性挑战。
欧洲消费者对电动车的热情不如预期,中国市场的竞争烈度远超想象,美国政策又充满不确定性。
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一家车企想靠“老办法”活下去都很难。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大众的困境可能反而是个机会。为了稳住市场份额,它大概率会加大促销力度,尤其是在电动车领域。
如果你正打算买一辆德系纯电车,未来半年可能会看到更多优惠。
但也要注意:频繁的战略调整可能导致某些车型生命周期缩短,售后和保值率存在不确定性。
对行业从业者而言,大众的案例再次证明:转型不能只靠喊口号,更不能盲目押注单一技术路线。
市场是动态的,用户需求是多元的,企业必须保留足够的灵活性和纠错能力。
保时捷从“All in电动”到“三线并举”的转变,虽然代价巨大,但也算及时止损。
这种“承认错误、快速调整”的态度,反而比死扛到底更值得尊重。
最后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大众跌下神坛了吗?
我觉得没有。
它只是从“躺着赚钱”的时代,进入了“站着干活”的阶段。
过去几十年,大众靠着成熟的燃油车体系、强大的品牌力和全球化布局,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但现在,游戏规则变了。
新玩家带着新技术、新模式冲进来,老巨头必须重新学习怎么跑。
这个过程肯定痛苦,会流血,会犯错,会被人嘲笑。
但只要底盘还在,团队还在,客户还在,就有翻盘的可能。
毕竟,汽车行业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现在才跑到半程,谁笑到最后,还不好说。
所以,别急着给大众判死刑。它现在的亏损,更像是壮士断腕前的阵痛。
真正的考验,是接下来两三年能不能一边省钱、一边创新,一边守住基本盘、一边打开新局面。
如果能做到,今天的10亿欧元亏损,或许就是明天重回增长的学费。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与其关心大众会不会倒闭,不如看看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惠的车、更智能的体验、更合理的价格。
毕竟,车企之间的竞争,最终受益的,永远是消费者。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