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西方垄断!从奢侈品到白菜价,这谁顶得住

终结西方垄断!从奢侈品到白菜价,这谁顶得住-有驾

中国技术打破西方垄断

说到汽车里的高科技,空气悬架绝对是那种让人觉得“高大上”的配置。以前啊,这东西可是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豪车的专属,开着确实舒服得不得了,可价格嘛,也是贵得让人望而却步,普通老百姓只能干瞪眼。但现在呢,中国的公司硬是把这项技术从“天上”拉到了“地上”,成本一下子从几万块降到了几千块,就连20万以下的车都能装上了。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狠狠地给了那些西方品牌的技术垄断一记重拳。像孔辉科技、宝龙科技这样的企业,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但他们的故事,真的值得我们好好聊一聊。

那空气悬架到底是干嘛的呢?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可以根据路况和驾驶需求自动调节车身高度和软硬的悬挂系统。它的核心部件主要有空气弹簧、压缩机,还有一个电子控制单元(ECU)。跟传统的钢板弹簧相比,它可以根据路面情况和驾驶需求随时调整。比如说,跑高速的时候,车身会自动降低一点,这样风阻就变小了,油耗也低了,开起来还特别稳;要是遇到坑洼路面,车身就会自动升高,减震效果也会变得更好,坐在车里就像坐在沙发上一样舒服。这种技术的好处非常明显:既能让驾驶更舒适,操控性更强,还能让车看起来特别有档次感。

空气悬架被德国垄断

空气悬架这个东西啊,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在美国,后来就被德国人研究得特别溜了。现在像奔驰S级、宝马7系这种豪车,基本上都是标配空气悬架。国内的消费者也挺喜欢这个配置,特别是那些喜欢越野的车主,装上空气悬架之后,跑那种烂路就跟玩一样轻松。

不过呢,这技术也不是谁都能随便搞的,它的门槛很高,核心技术专利都被德国的两家公司——大陆集团和威巴克公司攥着呢。你要想用?可以啊,但得掏钱,一套空气悬架系统起步价就是两三万,贵得让人直咂嘴。

再来说说背景,空气悬架不只是硬件厉害,软件也很关键。那个电子控制单元(ECU)要实时算路况、车速、车重一堆数据,才能让悬架表现得恰到好处。所以啊,这东西不仅仅是机械部件,更是一个高科技产品。西方企业靠着多年的技术积累,在这个市场上简直横着走,中国的车企要是想插一脚,那是相当不容易。

那两家德国公司大陆和威巴克,可不是好惹的主儿。这么多年,他们在空气悬架这个领域几乎是一家独大。技术方面,他们有全套专利保护,从空气弹簧的材料到控制算法,全都锁得死死的。市场上呢,他们供货量特别少,每个月给咱们国内车企的额度只有5000套,还得高价买。你要想多要?不好意思,乖乖排队吧。更让人头疼的是,他们还要求咱们国内的车企按照他们的系统重新设计车型。这就意味着车企得花更多的钱、更多的时间去适配,自己的研发空间就被压得几乎没有了。

国产空气悬架打破外资垄断

这还没完呢,他们的供货态度真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一个月才供应5000台,搁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简直就是隔靴搔痒嘛。车企手里有订单也不敢接,就因为悬架跟不上,生产线都得停工。更过分的是,那个叫威巴克的高管还公然撂下狠话:“中国车企要的量太小了,我们完全没必要为了他们改生产线。”听听这话,多扎心啊,这不是明摆着看不起咱嘛。但没办法呀,谁让他们技术牛呢?那时候,中国的车企也只能憋着一肚子火,花大价钱去买“二手货”。

这种垄断的结果就是,空气悬架的成本太高了,车企根本不敢随便用在车上,只能装在那些高端车型上。这就导致咱们国内的老百姓要是想体验这种技术,就得花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去买豪车。普通的家用车?想都别想了。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多年,直到后来终于有中国企业站出来说:凭什么我们就得当冤大头?

说到中国空气悬架的技术突破,孔辉科技和宝龙科技绝对得记头功。孔辉科技是浙江的一家公司,专门搞底盘技术的,2009年成立的,一开始主要是给国外的品牌做代工,慢慢积累了挺多经验。宝龙科技在上海,2010年开始干这行,主要研究汽车电子和悬架系统。这两家公司都不是那种特别张扬的大企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服输!

国产空气悬架崛起记

孔辉的突破是从空气弹簧开始的。这东西看起来简单,就是一个橡胶气囊嘛,但是要让它耐高温、耐高压,还得保证密封性,这就挺难的。以前啊,他们的样品老是出问题,一到高温就漏气。后来,团队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改良了橡胶配方,优化了生产流程,终于在2018年做出了可以和进口产品媲美的产品。就说这橡胶配方吧,他们试了几十种材料,反复测试了上千次才搞定。而宝龙那边呢,就把重点放在了控制系统上。空气悬架光有弹簧可不行,得有个“大脑”来指挥才行。他们的工程师研究出了一套响应速度超快的算法,能够在几毫秒内调整悬架的状态,性能一点都不比德国货差。

研发的过程真是不容易。空气悬架的每一个部件都要高度匹配,弹簧、压缩机、ECU(电子控制单元),只要其中一个出问题,整个系统就完蛋了。孔辉和宝龙的团队经常加班加到深夜,一边测试数据,一边调整参数。2018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孔辉的产品在一辆测试用的SUV上表现得很不错,在碎石路上车身非常稳。宝龙那边也搞出了闭式的空气悬架,这种设计能耗低,成本也低,特别适合电动车。那一年,两家企业的产品开始小批量供货,价格直接降了一半。

国产空气悬架逆袭之路

当然啦,逆袭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一开始,那些汽车企业对国产的产品还是有点不放心的,毕竟用了这么多年进口的供应商,突然换成新的,心里总是怕出问题。不过孔辉和宝龙他们靠实力证明了自己。他们的系统装到车上之后,跑高速、过减速带,表现得一点不比之前的差。时间长了,找他们下单的客户就越来越多了。

终结西方垄断!从奢侈品到白菜价,这谁顶得住-有驾

国产空气悬架逆袭记

技术是有了,可市场怎么打开呢?这时候理想汽车就站出来了。这家理想汽车还挺有意思的,主要做家庭用车,定位是“奶爸车”,但对品质的要求一点也不含糊。2021年的时候,理想决定在L7、L8、L9这几款车上用空气悬架,这样既能提高舒适性又能改善操控性。他们找了一圈供应商,最后选择了孔辉和宝龙。

为啥选国产的呢?第一个原因就是性能过关,第二个就是价格划算。理想还专门做了对比测试,三辆L9分别装了孔辉、宝龙和威巴克的悬架,在同一条烂路上跑,数据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且最关键的是,孔辉和宝龙特别配合,能够根据理想的需求很快调整产品。而那些进口供应商呢?那态度真是高高在上,想改个参数都得等半年。2021年底,理想L9上市了,标配的就是孔辉的空气悬架,发布会当晚订单就破万了。接着L7和L8也用上了宝龙的系统,销量也是蹭蹭往上涨。

理想不光是用了这些国产的空气悬架,还帮忙提升了产能。L9刚上市的时候,孔辉的工厂生产能力跟不上,每天生产几百套都不够卖。理想直接派团队过去,帮着优化生产线,从设备调试到工人培训,全程盯着,最后把月产能拉到了几万套。宝龙那边也差不多,靠着理想的大订单,2022年的产能翻了两倍。这样一来,国产空气悬架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

国产空气悬架逆袭记

理想的选择就像是个风向标。你看啊,别的车企一看到这个情况,心里就想:“咦,国产货还挺靠谱的?”然后呢,长安、吉利、比亚迪这些品牌就开始跃跃欲试了。空气悬架这个市场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

国产空气悬架火了之后,整个行业都跟着变样了。2023年的数据可真是让人震惊:孔辉科技占了中国空气悬架市场44.5%的份额,宝龙科技占了20.7%,两家加一起就超过了60%。再看看那些外国品牌,像大陆和威巴克,它们的市场份额直接被砍了一半,就算是降价也没用。为啥呢?很简单啊,国产货性能不比它们差,但价格便宜一大截,谁还愿意多花钱买它们的?

价格降得多厉害?以前一套进口空气悬架要两三万块钱,现在孔辉和宝龙的系统量产之后,成本直接降到七八千块。车企一看这个价格,那还不赶紧行动?以前只有五六十万的车才会装空气悬架,现在二十万左右的国产SUV也能配上了。比如长安的CS95、吉利的博越L,都有了空气悬架版本。消费者也开心了,去4S店试驾一圈,发现花二十万就能开出来像是百万豪车的感觉,谁能不心动啊?

中国汽车逆袭:空气悬架功不可没

这波变化可不只是便宜那么简单啊!中国汽车的整体竞争力也提升了不少。以前咱们的车卖不上高价,为啥呢?主要是配置不够给力。但现在不一样了,像空气悬架这种“硬核配置”一出来,车的品牌形象立马就上去了,出口量也跟着噌噌往上涨。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了500万辆,直接成了全球第一,这里面空气悬架的功劳可不小。现在连欧洲和日本的消费者都在买咱们的车,还夸咱们的SUV“性价比无敌”。

还有一个挺有趣的事儿。空气悬架火了之后,连二手车市场都跟着变样了。以前啊,带空气悬架的车一到二手市场,价格掉得特别快,为啥呢?因为维修太贵了。但现在国产空气悬架系统普及了,配件便宜,维修也方便,所以这些车在二手车市场的保值率提高了不少。

终结西方垄断!从奢侈品到白菜价,这谁顶得住-有驾

空气悬架“白菜价”背后的秘密

从奢侈品变成“白菜价”,中国空气悬架的故事简直可以写进教科书了。孔辉科技和宝龙科技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技术被封锁不是没办法解决的难题,只要你愿意努力钻研,就一定能找到突破口。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好事啊!开起车来更舒服了,而且花的钱也少了。更重要的是,这件事给中国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证明西方的技术垄断也不是无敌的。

这个技术上的突破意义可不止这些。它让我们看到了自主研发的重要性。以前咱们中国汽车行业总是被人说只会“拼装”,核心技术都要靠进口。但现在在空气悬架这一块,咱们不仅能自己造出来,而且造得又好又便宜。这说明咱们的中国制造正在从“跟着别人跑”变成“自己领着跑”。

接下来怎么办?汽车行业还有很多硬仗要打。比如芯片,现在还得依赖进口,经常被卡脖子;电池技术也需要继续突破,续航能力和充电速度都得提升。还有自动驾驶,这将是未来的主战场。既然空气悬架都能打败西方的垄断,那其他的领域为什么不能呢?你觉得下一次中国汽车行业的爆发点会在哪里?是芯片实现自给自足,还是自动驾驶真正落地?欢迎留言告诉我你的想法,我们一起预测一下未来的趋势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