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销量八连涨,归来仍是顶流
去年冬天,我在小区地下车库碰到老周,他那台用了快十年的荣威550还在跑。聊起换车的事,他摆摆手说:“等上汽的新电混看看,老毛病少才是硬道理。”那会儿我没太当回事,可今年8月的销量榜一出来,上汽集团单月36.3万辆,同比飙了四成多,这“八连涨”背后,大概就是像老周这样的人撑起来的。
2025年对全球车企来说有点意思,中国新能源一路狂飙,日本、欧洲那些老牌厂子也开始皱眉头。但热闹过后,谁能把新技术和稳定品质绑一块儿用,还得看底子厚不厚。上汽这几年像是在走钢丝,一边推智己、荣威D6这些新面孔,一边又守着几十年磨出来的质量口碑。
前阵子去4S店看尚界H5,销售小伙顺嘴提了句:“这可是跟华为一起搞的第一款。”二十万出头主流市场定位,但细节挺讲究,比如方向盘加热反应特别快——群里有个北方车友试驾时特意计时,说不到半分钟就烫手了。这种小配置听着不起眼,用起来却能让人记住品牌心思。
MG4换代的时候,我蹭了一圈试驾,那套CTB电池车身结构开过去感觉底盘整得很紧凑,不像有些纯电空鼓感那么明显。不过也有人吐槽,新版舒适取向之后悬挂软了点,高速变道没以前那么利落。这类反馈在MG海外市场倒不算问题,因为欧洲很多路况本来就更偏向舒适巡航,他们甚至把MG4当家用掀背来开。
海外成绩也是个亮点——8月份出口8.8万辆,有朋友从英国回来跟我说,在伦敦街头看到不少挂着当地牌照的新MG,就跟回到自己出生地似的。而且1-8月在欧洲交付20万辆,这数字放国内自主品牌里真不多见。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位留学生发朋友圈,说他买MG主要因为当地配件供应比想象中方便,这是很多人没想到的一环。
合资板块今年也透出股暖意。我去成都看展的时候,人堆最多的是奥迪E5 Sportback和别克至境L7展台。有个维修师傅站旁边嘀咕,“别克这增程要真耐造,比油改电强多了”。他指的是那套“真龙”系统,据说满油满电能跑得比同级长,而且馈电状态下动力衰减并不明显,这对于经常跑高速的人挺重要——之前一些混动被骂“掉链子”,就是卡在这里。
聊起历史,上汽大众、上汽通用这些名字承载的不只是车型,还有不少人的青春记忆。我爸当年单位配过帕萨特,那味道现在偶尔还能从旧座椅缝隙里闻出来;GL8更不用说,“送公章”的段子都传成茶余饭后的笑料。但时代往前走,它们也开始尝试新能源转型,只不过节奏相对稳一点,不急于求成,也许正因如此,今年1-8月合资业务同比增长28.3%。
财务数据同样给力——今年上半年营收近3000亿,净利润翻几倍。《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他们排到了138位,是第21次进榜。这些数字摊开来看并不冰冷,因为背后是一桩桩订单、一辆辆交付出去的新车,还有无数售后技师埋头拧螺丝调电脑的数据线日常。
写到这忽然想起隔壁楼的小李,他刚提了一台荣威M7 DMH,说准备国庆自驾去川西。他打趣问我要不要带瓶机油备用,“听老司机讲高原路冷启动考验混动系统”,我笑他杞人忧天,不过话又说回来,有备无患嘛,也算是我们这一代玩车人的一种习惯吧——既盼望科技带来的便利,又舍不得丢掉那些机械时代留下的小心思、小讲究。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