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宣布遗憾,Macan电动版和Taycan,暂不支持无线充电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值得聊聊的,主角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豪华品牌——保时捷。

事情是这样的,保时捷计划在未来的电动版卡宴上推出一项听起来就特别高级的技术,叫无线充电。

顾名思义,就是你把车开回家,停在指定位置上,车就能自己充电了,再也不用去跟那根又粗又重的充电线较劲。

保时捷宣布遗憾,Macan电动版和Taycan,暂不支持无线充电-有驾

这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方便,特别有未来感?

可有意思的地方来了,保时捷自家已经卖得很好的两款电动车,一个是跑车标杆Taycan,另一个是刚刚亮相的电动版Macan,居然都暂时用不上这项新技术。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自家的好东西,为什么不给当红的车型用,反而要等几年后的新车呢?

难道是保时捷故意留一手,搞区别对待?

还是说这里面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门道?

今天咱们就来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聊个明白。

咱们首先得把一个误会给解开,保时捷不是不想给Taycan和Macan装,而是真的装不进去。

这个理由听起来可能有点让人难以置信,毕竟是几十上百万的豪车,怎么会连个充电装置的空间都挤不出来?

但事实确实如此,问题就出在车辆的物理结构上。

保时捷负责高压工程的专家马克斯・米勒博士亲自出来解释了,说白了就是“地方不够大”。

我们可以打个简单的比方,这套无线充电系统,它的核心部件是一块感应充电板,得安装在车子的底盘上。

在设计那台未来的电动版卡宴时,工程师们早就给这块充电板预留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位置,就在车头电机下面,两个前轮之间。

卡宴本身就是一台大型SUV,车身宽大,底盘空间也相对充裕,所以安放这块充电板就显得游刃有余。

可到了Taycan和Macan这里,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Taycan是一台追求极致性能的四门轿跑,Macan则是一台运动型SUV,它们的设计理念都是要把车身做得尽可能紧凑,重心尽可能低,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操控感。

这就导致它们在前悬挂系统之间的横向空间,也就是两个前轮中间的那块地方,天生就比卡宴要窄得多。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个超大的双开门冰箱,想把它放进一个为单开门冰箱预留的厨房角落里,那肯定是塞不进去的。

保时捷宣布遗憾,Macan电动版和Taycan,暂不支持无线充电-有驾

工程师们发现,如果硬要把为卡宴设计的这套无线充电板往Taycan和Macan上装,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安装位置,会跟悬挂系统或者其他重要零件“打架”。

这已经不是简单地改几个螺丝孔就能解决的问题了,而是涉及到整个车辆底盘最基础的结构设计。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几乎等于要把车子的前半部分重新设计一遍,这个工程量和成本就太大了,对于已经定型生产的车型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不是保时捷小气,而是这两款车的“户型”确实不适合安装这套“豪华家电”。

那么,这套让Taycan和Macan车主们暂时眼馋的无线充电技术,到底有多厉害呢?

根据保时捷公布的信息,它的充电功率能达到11千瓦。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我们来对比一下就清楚了。

现在大部分家庭安装的壁挂式充电桩,主流功率就是7千瓦或者11千瓦。

也就是说,保时捷这套无线充电的效率,跟我们平时插线充电的慢充速度是完全一样的。

你晚上开车回到家,把车停好,它就能安安静静地在那里补充能量,第二天早上出门的时候,电量就是满满的,完全足够一天的日常使用。

这对于提升用车便利性,减少用户的充电焦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更重要的是,保时捷把整个充电过程的体验感做得非常棒。

它不是简单地把线去掉了就完事,而是设计了一整套充满仪式感的智能流程。

首先,你怎么知道车停的位置对不对呢?

不用担心,车上的全景摄像头会帮你。

你只需要看着中控屏幕上的停车辅助线,把车开到指定区域,系统就会提示你位置已对准,非常精准。

停好车之后,更有趣的一幕发生了。

保时捷宣布遗憾,Macan电动版和Taycan,暂不支持无线充电-有驾

如果你的车选装了空气悬挂,它会自动把车身的高度降低,让车底的充电接收装置和地面上的充电板贴得更近一些,距离大概在10到15厘米。

这个动作不仅是为了提高充电效率,也让整个过程看起来特别有科技感。

然后,你锁车走人就行了,充电会自动开始。

想知道充电进度?

随时打开手机上的保时捷App,里面会显示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可以说,保时捷的这套系统,是真正把充电这件事从一个需要动手操作的“任务”,变成了一个无感、智能、优雅的体验。

聊到这里,我们不妨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

保时捷因为物理空间的限制,选择了一种非常严谨和稳妥的方式,宁愿让部分车型暂时错过新技术,也要保证这项技术在最合适的平台上以最完美的状态呈现。

这种追求极致和可靠性的精神,是德国工业一直以来的标签,值得我们肯定。

但与此同时,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我们自己的国家,会发现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对于无线充电这样的前沿技术,我们的企业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更快的市场反应速度。

比如以上汽集团旗下的智己汽车为代表的一些中国品牌,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推出了支持11千瓦无线充电的量产车型,并且已经有不少用户在日常使用中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国外的传统豪华品牌,还在为一项新技术的完美适配和平台兼容性反复推敲、谨慎规划;而我们中国的车企,则更倾向于“先用起来,再不断完善”的互联网思维,快速将创新技术推向市场,让消费者第一时间体验到科技的便利,然后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收集反馈,进行迭代升级。

这两种发展模式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它清晰地反映出,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已经从一个追随者,逐渐变成了很多领域的引领者和规则制定者。

过去我们总觉得国外的技术就是最先进的,但现在,在很多方面,我们已经走在了前面。

保时捷遇到的这个“空间难题”,也许在我们的工程师看来,可以通过更灵活的集成化设计,或者为不同车型定制不同尺寸的模块来解决。

这种敢于尝试、快速迭代的创新活力,正是“中国速度”最核心的竞争力。

这种良性的全球竞争,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广大的消费者,它会推动整个行业更快地向着更智能、更便捷的未来迈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