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车澳洲遇阻 维修垄断遭重罚 出海合规警钟鸣响
五家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澳大利亚可能面临巨额罚款。高达4700万元人民币。原因是维修垄断。这是国产电动车出海遭遇的新挑战。
比亚迪、极氪、小鹏、Smart和零跑。这些在国内风生水起的品牌。如今在澳洲陷入困境。他们被指违反澳大利亚《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MVIS)。简单说就是没有向独立维修厂公开核心维修数据。
⚖️ 澳洲法规很严格
MVIS制度2022年实施。要求汽车制造商必须向独立维修商提供诊断软件、技术参数。必须在车型上市首日就在AASRA网站公开信息。还要提供按日、月、年订阅的灵活选项。
目的是防止垄断。让独立维修厂也能公平竞争。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澳洲对这事极其认真。去年本田就因为只提供年度订阅选项被罚了1.8万澳元。
现在五家中国车企面临更严厉处罚。最高1000万澳元(约4700万人民币)。ACCC(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负责执法。他们毫不手软。
🔧 维修数据为何重要
没有数据。独立维修厂根本无法工作。新能源车越来越复杂。尤其是三电系统。需要专用诊断工具和软件。车企如果封锁信息。第三方就无法维修。
结果是消费者只能选择官方渠道。维修成本最高增加30%。等待时间也更长。
悉尼一位维修店老板说得很直接:“新能源车技术新。我们本就需高额培训。车企再扣押维修数据。简直是雪上加霜。”
🌏 中国车企的回应
涉事车企已经做出回应。极氪、小鹏等称“正在开发在线维修信息门户”。比亚迪解释是因渠道整合导致信息更新滞后。
但问题已经出现。珀斯一位车主遭遇很有代表性。他的比亚迪在首保后因技工安装旧版软件出现故障。等待两周无果。直到在社交平台发文引发9.3万网友关注后才获解决。
退休大律师皮尔斯也很无奈。新买的比亚迪倒车影像失灵。却被告知售后人员短缺。只能预约三个月后的首保顺便维修。
📈 销量增长与售后短板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澳洲市场发展迅速。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以8156辆的销量跻身澳洲品牌榜第五。同比暴涨367.9%。中国品牌整体市场占比已达23%。
8月份。四家中国车企杀进澳洲销量前十。比亚迪、长城汽车、名爵和奇瑞。销量超越多家欧洲、韩国及日本主要竞争对手。中国制造的汽车在澳洲售出20,070辆。同比大增67.6%。
但销量增长的背后。售后服务体系存在明显短板。澳洲汽车服务与维修管理机构执行官Joe McFadries直言:“有些新品牌入境时根本不了解法规。即便告知后也不够积极整改。”
🔍 全球维修权运动兴起
澳洲不是唯一关注此问题的国家。美国也有类似运动。2024年6月。特斯拉在美国面临车主发起的反垄断集体诉讼。被指控垄断车辆维修和零部件市场。
维修权(Right to Repair)运动正在全球蔓延。核心是消费者应该有权选择在哪里维修自己购买的产品。而不是被制造商锁定。
电动工坊创始人王浩说得直接:“若继续放任车企以安全之名行垄断之实。不仅维修企业、经销商、保险公司将逐渐退出。用户也可能因失去选择权而沦为‘待宰羔羊’。最终连车企自身也难以为继。”
💡 给中国车企的启示
此次事件给出海的中国车企敲响了警钟。合规不仅仅是产品质量和排放达标。还包括对当地市场规则的尊重。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在技术创新和产品性价比方面取得优势。但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合规建设。特别是售后服务体系。
开思创始人江永兴建议。主机厂、零部件国际国产品牌等各方应该共建、共享、共用一张数字化服务网络。特别是在后装市场为车主提供更优质服务。
中国摩托车品牌在海外曾有过类似教训。2000年在海外摩托车市场占据80%份额。但因售后服务网络及供应链未能跟上。2005年份额降至10%。新能源汽车应该避免重蹈覆辙。
国内也需要反思。尽管2022年新版《反垄断法》已明确禁止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行为。但国内尚未出现车企因维修垄断被处罚的典型案例。
或许澳洲这次处罚。能推动国内维修市场的公平化进程。
未来属于开放与共享。车企若继续固守数据壁垒。终将付出更大代价。
修车本该是选择题。不是单选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