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最新的市场统计,智己LS6的订单在上市27分钟内破了万。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炒作,但我觉得背后其实反映出几个深层次的行业变数。
我曾经在门店,看过一个销售跟我聊天,他说这车一上市,客户预约排队排到哭。当时我心里暗想:天呐,哪来的那么多人。后来查了下官方数据,估算整体订单转化率不到百分之十,但这9个在27分钟内成交的比例,真让人觉得,某种程度上,消费者对新鲜感和品牌热度的渴望,已经超越了理性。
这让我想到去年某车企刚推新车,广告铺天盖地,可实际成交还得比价比配置,那个秒杀的奇迹,或许只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借助消费情绪炒的热乎。你会不会觉得,这种现象其实是个泡沫?但有一个细节我没细想过——如果没有后续的供应链支持,订单像泡沫一样破掉也不是不可能。
说到供应链,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原料供应商,受疫情影响,芯片和材料的短缺压力依然明显。发动机用的电子零件平均涨价10-15%(体感),这对造车成本和出货速度有不小的影响。智己LS6支持800V快充,很多人觉得快充就是噱头,但你想啊,快充背后其实是电池包的管理和散热技术,像是你开快递车,如果每次要跑500公里,充点时间,效率就会差很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组数据——用一个随手算的例子:假设一台LS6的百公里电耗在20度左右灯光(不考虑空调等因素),充满电成本在0.5元/度(估算,地区不同会有浮动),那么每百公里的直接电费大概10元左右。这对于一辆豪华中大型SUV来说算便宜,但它是否真能持续?其实还得考虑电池降容、老化、维护费用(这段先按下不表),所以车主未来的使用成本,远比订单数据复杂得多。
应对这个热潮,我还想问:市场真的准备好迎接高端智能化的SUV了吗?我觉得很多追热情的消费者其实也在担心,技术成熟了没有?比如智己新推出的11升冰箱,支持-18℃到50℃温控——这个功能在我看来,用处未必那么大,但很展现研发的一种偏执——把科技融得自然不突兀,我猜这其实也是竞争的一部分,要让客户觉得这车除了好看,智能细节还挺贴心。
记得我跟朋友吐槽过现在买车都像买手机,选配置、看屏幕,恨不得打开手柄修改,到底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而且,有没有想过,未来的市场会更像是个性定制披上品牌外衣的游戏?有些车型配置差异其实差在那些微小的设计细节——比如灯组的T字形设计,或许只是一开始的讲究,但实际上,设计师心里会不会想:这会吸引喜欢硬朗风格的年轻买家?还是哪天它变成所谓的潮流元素?我脑袋里突然冒出一句:真有人会为这个买单么?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车的大量技术堆叠——激光雷达、NVIDIA芯片、520线激光雷达——其实我觉得更像是在堆炫耀资本。你说,车载冰箱和半宽方向盘,纯粹是生活中没有必要的东西,但为什么偏偏要做呢?成本涨了不少。像我之前推算,纯电续航650公里,电池重量大概在400公斤左右,充一次能跑多远?这里面细算一下,电池成本差不多1.5万块左右(估算,材料现在挺贵的),加上电控和管理系统(这块也不是便宜的),大概还要多算点。
我发现,虽然这车看起来配置到想象内容都能打满分,但真正的用户体验,还得靠调校和后期养护。而且,像我身边的修理工人都说,这些事其实挺麻烦的,电子系统一出问题就头大。
顺便说一句,我觉得像智己这样瞄准高端智能的品牌,是否真理解到用户的心了?他们会不会在意未来维修的便利性?还是说,这只是一次漂亮的营销秀?环岛导航和代客泊车,听起来酷炫,但在实际操作中,用户是不是在享受科技的便利,还是陷入了操作繁琐这个陷阱?我好奇你怎么看。
我这里还想到一个点:高速4.79米的最小转弯半径,这个参数其实代表的是城市里掉头最灵活的点。想象一下,一个中大型SUV,能在那么小的空间自由转身,没有一点点庞大感,是不是意味着它做减法,追求都市驾驶的表现?还是说技术的浸润让它变得极度敏捷?
反正,我对这车的最大疑惑还是:你说,真正能秒杀市场的,除了官方数据和宣传之外,是不是也和人们的心情有关?出门买菜开辆豪华智能车,是不是心理上就感觉值得,哪怕实际用车的细节还没那么完美。车这东西,除了性能、配置,还是个感受的游戏。
这个市场还会出现哪些突然爆火的车型?我一直记得那次在展厅里,一位大哥指着一辆高端什刹海景车窜问:这车,真能用十年不落伍?我心里想:这得靠啥?看配置?看供应链?还是用个口头禅年轻人喜欢又耐用的车?
呵呵,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在想,未来买车,是看配件堆叠得多复杂,还是看那份用心在细微之处的体现?我常觉得,车其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关乎温度、空间甚至一个微笑。那些炫酷科技和极速冲刺背后,终究都归于是否能触摸到人的心。
你说,我这算跳了点题,还是其实都在讲一个共通的秘密——没人买车,是为了压那个大铁盒子,而是为了在那个瞬间,感受到点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