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燃油车一箱油跑500公里能接受,电车充一次电跑300公里就嫌弃

朋友们,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身边开丰田卡罗拉的朋友,一箱油跑500公里觉得正合适;可开比亚迪海豚的另一位朋友,满电300公里续航却总说不够用。 都是代步车,为啥大家对续航的感受差这么多? 这背后藏着不少用车习惯和行业现状的门道,今天咱就好好聊聊。

先说说日常通勤的情况。 身边开丰田卡罗拉的朋友,每天上下班单程15公里,一周下来也就跑150公里。 他每两周路过加油站顺便加次油,从来没担心过油量问题。 反观开比亚迪海豚的朋友,同样的路程,几乎每3 - 4天就得充一次电。 明明一周跑的里程差不多,他却总在电量还有50%的时候就开始念叨“得充电了”,生怕半路没电。 这就像咱们用手机,有人习惯电量低于20%才找充电器,有人到50%就开始焦虑,其实都是使用习惯的问题。 比亚迪海豚的CLTC续航能到420公里,就算打个折,日常通勤也完全够用,只是大家还没养成电动车的使用节奏。 有意思的是,2023年的调查显示,入门车市超过50%的购车诉求都是代步,其中女性用户更偏爱电动车,这说明电动车在城市日常使用中其实很受欢迎。

为啥燃油车一箱油跑500公里能接受,电车充一次电跑300公里就嫌弃-有驾
为啥燃油车一箱油跑500公里能接受,电车充一次电跑300公里就嫌弃-有驾

但一旦遇上长途出行,差距就更明显了。 去年暑假,朋友开着大众途观L去青岛,全程600公里,中途加了一次油,总共花了7小时,其中加油也就用了10分钟。 另一位女士开特斯拉Model 3走同样的路线,却要充两次电,总行程花了9小时,光充电就多花了80分钟。 这多出的时间可不是小事情,要是赶上节假日,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排起长队,那等待时间就更没谱了。 有车主说国庆期间充电排队2小时,前面的车还慢悠悠充到100%,急得人直按喇叭。 这就是为啥大家觉得电动车续航不够用,其实不是跑不远,是补能太耽误时间。 不过也有好消息,像安徽这样的省份,高速服务区已经基本覆盖了充电桩,提前规划的话能减少不少麻烦。

为啥燃油车一箱油跑500公里能接受,电车充一次电跑300公里就嫌弃-有驾
为啥燃油车一箱油跑500公里能接受,电车充一次电跑300公里就嫌弃-有驾

遇到突发状况时,这种感受差异就更强烈了。 有次在高速上,赵先生的燃油车油量警示灯亮了,他一点儿不慌,知道还能跑50公里。 没过多久就到了服务区,10分钟加满油继续上路。 可钱女士的电动车电量降到10%时,导航显示最近的充电站还有30公里,她赶紧关掉空调,放慢车速,就怕车在半路“趴窝”。 好不容易到了充电站,还得排队等待,充上电又得等30多分钟。 这种应急时的从容和紧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对续航的感受。 而且燃油车警示灯亮时其实还能跑挺远,一般油表剩下1/4时,还能跑100 - 150公里,这段距离足够找到加油站了。

为啥燃油车一箱油跑500公里能接受,电车充一次电跑300公里就嫌弃-有驾
为啥燃油车一箱油跑500公里能接受,电车充一次电跑300公里就嫌弃-有驾

从成本上看,电动车的能源成本确实有优势。 卡罗拉百公里油耗6.5L,按92号汽油7.5元/L算,跑500公里油费得243.75元。 比亚迪海豚百公里电耗12kWh,家用电价0.6元/kWh,跑300公里电费才21.6元。 可要是算上时间成本,情况就不一样了。 假设车主一小时值100元,长途行驶中电动车多花的70分钟充电时间,就相当于增加了120元的“隐形成本”。 月薪高的车主,时间更宝贵,这笔账就得重新算了。 而且要是没有家用充电桩,依赖公共快充,电费成本也会上升,有时候甚至接近低油耗燃油车的水平。

为啥燃油车一箱油跑500公里能接受,电车充一次电跑300公里就嫌弃-有驾
为啥燃油车一箱油跑500公里能接受,电车充一次电跑300公里就嫌弃-有驾

更重要的是,大家对电动车的续航预期往往被宣传数据拉高了。 很多新能源车的官方标称续航和实际使用时存在差距,尤其在不同季节和使用环境下,续航表现波动明显。 销售人员坦言,夏季开空调续航普遍比标称值减少10%左右;而冬季低温时,部分车型的实际续航甚至仅为标称值的50% - 60%。 这就难怪车主会焦虑了,本来以为能跑400公里,结果冬天开着空调只能跑200多公里,换谁都会不适应。

为啥燃油车一箱油跑500公里能接受,电车充一次电跑300公里就嫌弃-有驾
为啥燃油车一箱油跑500公里能接受,电车充一次电跑300公里就嫌弃-有驾

基础设施的分布也影响着大家的使用感受。 咱们国家有近13万座加油站,城市乡村几乎随处可见。 可截至2023年,全国公共充电桩虽然超过170万个,但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和高速沿线。 开燃油车出门,不用特意规划加油路线,哪儿都能加。 开电动车就不一样了,得提前查好路线,确保沿途有充电桩,这种规划的负担让大家总希望续航能再长点儿,哪怕日常就开几十公里,也盼着车能跑500公里以上。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心理预期。 大家对新技术的期待往往更高,总希望电动车在各方面都比燃油车强。 电动车在加速性能、智能化、使用成本等方面确实有优势,但在续航和补能便利性上还有提升空间。 这种落差让大家对电动车的续航格外关注。 就像手机没电时我们会焦虑一样,电动车的“电焦虑”其实是一种延伸,害怕因为没电而耽误事,害怕被“困”在路上。

其实从数据来看,中国城市家庭私家车日均行驶里程不超过40公里,周末出游大多也在200公里以内。 对95%的用户来说,电动车300公里续航完全能满足日常需求。 就像比亚迪海豚,不少车主反馈冬季续航达成率能到85%,应对日常通勤绰绰有余。 随着充电设施越来越完善,快充技术不断进步,像小米SU7这样的车型已经能做到19分钟快充,大家对电动车的使用习惯逐渐养成,这种续航焦虑会慢慢减轻。

说到底,选燃油车还是电动车,关键看自己的用车场景。 经常跑长途、对补能时间敏感的朋友,可能更适合燃油车;要是主要在市区通勤,有家用充电桩,电动车会是经济实惠的选择。 续航数字只是参考,实际使用体验才更重要。 如果每周通勤150公里,你会选两周加一次油的卡罗拉,还是每周充两次电的海豚? 你觉得电动车300公里续航真的不够用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