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卖了427万辆车,拿了7771亿元营收,排名全球第十。听上去很牛吧?但再仔细看,这个收入,居然只有奔驰的一半。更别说丰田和大众了,差距快赶上一个银河系了。更离谱的是,比亚迪销量比奔驰多了将近200万辆啊。200万辆!结果收入还是被吊打。是不是有点“这也太不正常了吧”的感觉?
但别急着下结论。先别说什么“比亚迪车便宜”“豪华品牌溢价高”这种理解,咱们把数据摊开了好好捋捋。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是比亚迪卖得多赚得少,还是这里面有更复杂的逻辑?如果只看表面数据,咱们很容易就误会。
先拆销量和营收。比亚迪去年卖了427万辆车,营收7771亿元,平均一辆车的收入大概18万元出头。奔驰呢?239万辆车,收入1.12万亿元,平均每辆车卖了46万元。两倍多的差距。一句话解释的话,比亚迪多数是走量的车型,主打中低端市场;而奔驰是豪华品牌,每辆车都贵得多。但如果真这么简单,大家就不会觉得“离谱”了。
其实问题不在于比亚迪卖得便宜,而在于它的定位决定了它的“单车收入天花板”很低。比亚迪的主力阵地是电动车市场,尤其是中低端电动车。比如秦PLUS、宋PLUS这些车型,绝大部分售价都在20万元以内,而更便宜的像元、海豚、海鸥,10万元左右的都有。再加上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的电池技术是优势,车内很多核心零部件都是自己供应链自产,成本控制得不错,价格自然就压得下来。
奔驰是什么定位?它不需要跟你卷价格。C级、E级起步就是30万,稍微加点配置轻松40万、50万起飞。高端一点的S级、大G,100万随随便便。再往上的AMG、迈巴赫,对不起,买一个顶比亚迪十辆。豪华品牌的溢价能力,决定了它每卖一辆车就能赚得更多。
但这还不是核心。重点是比亚迪的电动车定价逻辑,和燃油车豪华品牌完全是两个世界。比亚迪不是不想卖贵,而是它不打算靠高价车赚钱。新能源车市场,别看这几年火得不得了,但它的定价天花板还是被压得很低。多数消费者还是愿意花20万以内买辆比亚迪,或者比对10万出头的特斯拉model 3降配版,甚至看看五菱宏光MINI EV这种几万块钱的代步车。这个市场内卷得厉害,价格战一直都在。
而传统豪华品牌呢?它们根本不太需要在价格上卷。销量少没关系,利润率高就行。奔驰卖239万辆,利润却是比亚迪几倍。这也是为什么人家营业收入可以高那么多。看明白了吧,比亚迪不是赚得少,而是它在走一条“高销量低利润率”的路。其实已经干得很不错了,能把电动车的规模做这么大,还能保持住盈利,已经算很能打了。
不过,这里有一个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比亚迪究竟是怎么做到这么低价策略下还有钱赚的?电动车,尤其是中低价位的电动车,是出了名的成本黑洞。你看那些造车新势力,哪家不是疯狂亏钱?蔚来、理想、小鹏,去年亏得都快上天了。而比亚迪居然能盈利,乍一看是反常识的。
其实这背后,是比亚迪的“全产业链”优势在起作用。别的车企,尤其是新势力造车,很多关键部件都得靠外采,价格容易被供应链捏着脖子。而比亚迪不同,它自己的电池技术是顶尖的,刀片电池你听过吧?自己生产、自己用,成本直接压到最低。再比如电机、电控这些零件,比亚迪也有很强的话语权,不用看别人脸色。所以同样是一辆车,比亚迪的成本,比同行低得多。
再加上它的规模效应起来了。427万辆车的销量是什么概念?生产线一开,摊薄下来的成本低到可怕。那些卖几万辆车的品牌,哪有这种优势?所以它敢打价格战,敢用薄利多销的方式抢市场。
但问题也不是没有。比亚迪虽然现在看着挺稳,但它的大规模扩张,赚到的钱其实大头都投回去了。研发、生产、渠道、甚至海外市场的布局,每一样都烧钱。尤其是新能源车,技术更新换代太快。明年电池技术要是变了,或者某个竞争对手突然降价比它还狠,它的盈利能力还能不能这么抗得住?这谁也说不准。
而且,比亚迪的高销量背后,也有一个隐忧:它的产品定位太集中在中低端车型。虽然推出了像“仰望”这样的高端品牌,但市场反馈还没有完全证明高端化的路子能走通。如果未来消费者审美疲劳,或者更便宜的车横空出世,比亚迪能不能扛得住压力?这又是一个问号。
说到底,比亚迪现在的状态,其实是“战略性薄利多销”。它没乱花钱,也不是瞎折腾,而是在赌一个更大的未来。它要的是市场份额,是规模效应,是在新能源车领域彻底站稳脚跟。但这条路,确实风险不小。毕竟市场环境变得太快,谁也不知道下一年的竞争会卷成什么样。
所以说,比亚迪虽然看着“卖得多赚得少”,但其实它的打法是有章法的。只是这个局,需要时间来验证。我们盯着的,不是它现在的单车收入有多低,而是它能不能稳住“打价格战的底气”。再看远一点,它能不能在新能源领域,真正带来一场技术革命。到时候,18万一辆的收入,也许就不是它的天花板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