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2027年的某个清晨,一位习惯用钥匙启动奔驰E级的商务人士坐进驾驶舱,轻触中控屏瞬间——熟悉的Flyme图标跃然眼前。手机日程自动同步车机导航,语音指令精准调温,甚至手势一挥就能切歌……这不是科幻电影,而可能是传统豪华车拥抱中国智能技术的新日常。
一、 为什么奔驰选择“珠海小厂”?
表面看,奔驰联姻魅族令人意外;实则藏着三层必然逻辑:
1. 用户口碑的胜利
Flyme Auto绝非“新人”。截至2025年5月,这套系统已搭载于吉利、领克等25款车型,累计上车量突破116万辆,连续8个月新增用户数霸榜行业第一。领克08车主反馈的“界面零学习成本”“操作如手机般顺滑”,恰恰戳中了奔驰MBUX系统被诟病的痛点——卡顿、交互复杂。
2. 吉利系的隐形纽带
早在2022年,吉利通过星纪时代控股魅族79.09%,将其纳入“车机生态链”。更关键的是,吉利持有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7%股权(2018年90亿美元收购),双方还合资运营smart品牌。资本和技术双线联动,为合作铺平了道路。
3. 本土化能力的刚需
奔驰2025年上半年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4%,第三代MBUX系统被吐槽“语音识别慢”“本土APP适配少”。而Flyme Auto的杀手锏——方言语音交互、无缝流转微信导航、硬件级手机联动的“无界桌面”,恰是攻克中国用户痛点的利器。
二、 Flyme Auto的“技术肌肉”藏在哪里?
这套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参数堆砌,而是场景化智能:
- “手机域”革命:手机不再只是蓝牙设备,而是算力延伸。例如寻车时用手机调用车载摄像头,会议通话流转至车机麦克风
- 芯片级省电优化:搭载自研龙鹰一号芯片的方案,实测比同级进口芯片功耗低25%,这对电车续航至关重要
- AI预判逻辑:学习用户通勤路线后,系统会提前提醒“今天拥堵需提早出发”,甚至自动预热座椅
三、 豪华车圈的“中国技术依赖症”正在蔓延
奔驰并非孤例。宝马已接入华为鸿蒙生态,实现HUAWEI HiCar与MyBMW App深度融合;奥迪更激进——新款A5L直接搭载华为乾崑ADS智驾系统,成为全球首款华为智驾燃油车。背后是残酷现实: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座舱迭代速度比传统车企快3倍,BBA若单打独斗,只会被越甩越远。
四、 合作背后的行业变革信号
1. “油电同智”成为新战场
奔驰全新自研系统MB.OS仅支持纯电平台,而燃油车占其中国销量80%以上。Flyme Auto的兼容性让燃油车用户也能享受“新势力级”智能体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2. 盈利模式颠覆
传统车机“一锤子买卖”正被Flyme Auto的订阅制取代——用户每年支付数百元续费,持续获取新功能。这种模式可能重塑汽车软件商业模式,类似苹果从硬件向服务转型的逻辑。
结语:一次双赢的冒险
对奔驰而言,这是用最小成本补齐智能化短板的捷径;对魅族来说,则是中国车机技术挺进豪华车市场的里程碑。尽管技术适配(如奔驰CAN总线兼容性)和数据合规仍是挑战,但这场合作已预示:智能汽车的下半场,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发动机轰鸣,而是让用户食指轻划屏幕时,露出那抹“懂我”的微笑。
> 2027年将至,当长轴距E级搭载Flyme Auto驶出产线,中国技术赋能全球豪华品牌的叙事,才刚刚翻开序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