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潜在车主退订遭遇车企“双月冷静期”

“金玉之言,掷地有声。”可如今,这掷地之声,听来竟似隔靴搔痒,几分失真。

近来,小米SU7 Ultra的那些翘首以盼的准车主们,心头添堵。原以为是金榜题名,喜提爱车,谁料想,等来的却是车企一纸“六十日凝思期”,这凝思的,怕是车主们那被兜头泼了一盆冰水的满腔热忱吧!此事听来颇具黑色幽默,可细细咂摸,却又让人五味杂陈,难以释怀。

小米SU7 Ultra潜在车主退订遭遇车企“双月冷静期”-有驾

事情梗概是这样的:一些预定了小米SU7 Ultra碳纤维镂空引擎盖版本的买家,赫然发现,这豪掷四万二千元加装的“赛道级设计”,竟有些名不副实,徒有其表。当初宣传时,信誓旦旦地说是“复刻原型车双风道设计”,能“直导轮毂气流,辅翼散热”。可现实情况呢?车主们亲自下场实测,发现这玩意儿既缺乏气流导引的实效,对散热的裨益也近乎于无。至此,大家怨声载道,群情激愤,直指小米虚饰夸大,有欺罔消费者之嫌,纷纷要求退车退款,以求心安。

那么,小米方面又是如何作答的呢?先是轻描淡写地道了个歉,抛出两个聊胜于无的方案:要么换回铝制引擎盖,要么赠送区区两万积分。可车主们的核心诉求是退车退款,这积分能抵得了真金白银吗?更令人瞠目的是,部分提出退订的准车主,竟被告知需要进入“六十日凝思期”。其大意是,暂停生产订单,给各位买家两个月的缓冲时间,三思而后行,若执意不提车,则视作自动放弃,定金概不退还。这番操作,简直是现代版的“霸道总裁爱上我”,只不过“霸总”摇身一变成了汽车厂商,而“我”则成了孤立无援的消费者,徒呼奈何。

这所谓的“六十日凝思期”,究竟是何方神圣?说穿了,不过是车企单方面撕毁合同的遮羞布罢了。你交付了定金,契约便已生效,现在你一句暂停生产,便要消费者俯首听命,这经过买家同意了吗?这就好比你在酒肆点了一壶好酒,店小二却告诉你“我看你近日饮酒过度,特赐你六十日醒酒期,待你幡然醒悟再来品尝”,你觉得这合情合理吗?岂非咄咄怪事!

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并非孤例。近年来,汽车行业的消费纠纷屡见不鲜,甚嚣尘上。早前,某豪华品牌也曾爆出类似风波,承诺的配置暗度陈仓,交车日期一拖再拖,最终也是祭出各种“冷静期”、“协商期”等花招,将消费者玩弄于股掌之间。为何受伤的总是消费者?皆因信息壁垒森严,话语权天平失衡,维权之路荆棘丛生。

小米SU7 Ultra潜在车主退订遭遇车企“双月冷静期”-有驾

恕我直言,某些商家正是洞悉了消费者息事宁人、惧怕繁琐的心理,才敢如此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四万二千元的选装件,占据车价近乎十分之一,难道这还算不上是主要卖点吗?况且,消费者购车,图的无非是一个省心、安心。如今可好,提车前先闹心,车还没摸到,心就已经凉透了。

我们所期冀的是,企业能够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恳态度,而不是耍弄文字游戏,炮制霸王条款。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当重拳出击,严惩不贷,对于虚假宣传、违背契约等行径,该罚则罚,该赔则赔,绝不能让消费者平白无故地蒙受损失。另一方面,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明辨是非,妥善保存证据,在必要时刻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此事亦警醒我们,购物切不可一味迷信广告宣传,更要注重口碑、质量与服务。务必抵御住那些天花乱坠的诱惑,保持理性消费,明确自身所需。

“六十日凝思期”看似是给予消费者一个缓冲的空间,实则是将风险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真正需要冷静反思的,恰恰是企业自身,反思其营销手段是否光明磊落,反思其服务是否周到细致,反思其是否真正将消费者置于首位。

但愿有朝一日,我们购物不再如履薄冰,而是能够真正体味到消费的乐趣。这既需要企业坚守诚信的底线,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勇于为自己发声,维护自身的权益。须知,消费者才是市场的主宰,不是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