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7月销不足百辆,河南6月仅两台,东风本田陷困局
前几天和表哥喝茶,他突然问我:“你还记得那年咱家小区里第一辆东风本田CR-V提回来时有多神气吗?现在可没人稀罕了。”这话听着有点唏嘘。想想也对,这几年车市变得跟过山车似的,尤其今年夏天,一到下半年,各种品牌拼命上新、降价、打广告,可老牌合资像东风本田反倒越来越没声音。
身边卖车的朋友最近也直摇头,说他们店里的S7从3月份上市到现在,一个月能出几台都算烧高香了。河南那边更惨,上个月只卖出去两台。要不是亲戚在郑州做二手车,还真不信这个数。他说,现在进店看S7的人比看老飞度还少,“来问价的都嫌贵,不如去隔壁看看国产新能源。”
其实S7上市的时候,公司上下可是憋着劲儿要干一票大的。我三月份刚好路过4S店,还进去转了一圈。销售小李拉着我讲配置,说什么L2级辅助驾驶啊,还有个全景影像,据说是日本原厂调校过底盘。但实际开起来吧,我觉得方向盘回馈还是偏轻,高速上跑久了总感觉飘——群里老司机“二狗”吐槽:“这悬挂软趴趴的,不适合北方烂路!”还有人反映空调后排出风口容易积灰,用了一阵子就呼啦啦往外吹土。
最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定价。一开始25.99万起步,那会儿自主品牌同级别电动SUV基本都压在20万以内,就连旁边广汽本田的新P7,也才19.99万起售。有位技师大刘私下说:“咱们合资就是慢半拍,人家早就把价格卷到底线了。”果然第二天东风本田急忙降价,可惜市场已经被抢走一大块蛋糕。有些买主甚至直接退订,说怕刚买又继续跌,“买个心安理得呗”。
再瞅整个集团,今年上半年销量一下子掉到了148990辆,比去年同期直接少了快四成。这数字放在朋友圈,经销商自己都不好意思发出来炫耀。“以前每个月任务压力大,现在是根本没任务可分。”老王(修理工)开玩笑道,“你等年底二手市场见吧,到时候这些库存新车可能还得贴钱处理。”
顺便插一句,有传言说某批次早期S7出现过充电故障——据售后张师傅透露,是因为BMS系统软件版本更新滞后,好几个客户投诉冬天气温低时续航掉太快。“其实不是硬件问题,就是厂家响应慢,”他说,“国外总部批流程太啰嗦,我们国内工程师只能干瞪眼。”
再加上日产N7同样挂着“东风”标志,人家订单一个接一个,经常能看到有人试驾排队。邻居小吴前阵子提了一台N7回来,在楼下停车场招呼大家围观,他媳妇直夸空间大、油耗低。而且听他说N7选装包挺实用,有个冷门配置叫“远程座椅通风”,夏天停地库简直救命神器,这点连我们群里的丰哥(自称老司机)都羡慕。
至于企业内部,大领导潘建新最近搞作风建设培训班,把话挑明:谁业绩高谁拿高薪,混日子的该走就走,让懂用户的人参与决策。这种狠话以前很少公开讲,不过听销售部阿明悄悄吐槽,其实下面执行起来难度挺大,“光喊口号不顶事,要真能砍掉那些拖后腿的部门才行”。
翻回头看这些年变化,自主品牌动作利索,一发现新能源火爆立马推新品,还敢用年轻设计团队做大胆尝试。而合资厂呢?总是一层层审批,再好的方案也容易被磨平棱角。我记得2018年左右,本田发动机耐造省油一直是金字招牌,如今消费者更关心智能化和性价比,你技术再好没人搭理也是白搭。
不过话又说回来,老字号毕竟底蕴厚,比如生产工艺严谨,新车型装配间隙控制细致,这是很多国产品牌学不来的。有一次修理厂遇到一台撞坏前杠的旧款思域,大刘拆完感叹零件精度确实牛,但他补一句:“你们研发节奏慢点不要紧,该改进还是要改进,不然迟早给时代甩下。”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上周六晚上微信群里还有人在聊,以前提CR-V还能免费送首保券,现在别说赠品,就连贷款利率优惠幅度也缩水不少。不知道年底临近清库,会不会有经销商偷偷搞内购名额流出来,到时候倒腾一下还能捡漏?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